编者按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诞生120年来,素以理工科闻名于世,培养出了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无数“大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新诗的先驱徐志摩也是北洋大学校友。2016年是北洋大学著名的校友徐志摩入学100周年。1916年,20岁的徐志摩入北洋大学法律预科学习,成绩优异,一年后因为北洋法科并入北京大学而转入北大。在天津一年的求学生活虽然短暂,但却影响了徐志摩此后的发展方向和文学道路。
本报编辑了2015年6月我校举办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切尔卡斯基所著压卷之作《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新书发布会及徐志摩作品朗诵会、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上的部分发言及作品,来追踪徐志摩的生平轨迹,缅怀我校杰出校友,纪念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
天大出了个徐志摩
□ 天津大学出版社 姚卫东
2015年是天津大学建校120周年,“悦读徐志摩”是校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4日,天津大学把这一天给了诗人徐志摩。《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一书首发式暨徐志摩诗文朗诵会、徐志摩生平及创作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相继举行。该活动对丰富天津大学的校园文化,增强天津大学的人文情怀,促进徐志摩文学研究与传承具有特别的意义。
120多年来,天津大学素以理工科闻名于世,不仅走出了张含英、侯德榜、魏寿昆等著名科学家,也有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宠惠等无数先贤。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新诗的先驱徐志摩,也是从这所大学走向世界的。
“徐章垿(徐志摩原名),浙江第一中学毕业,沪江大学正科修业。民国六年七月补习半年期满,经入校试念,及格。”天津大学档案馆珍藏的学籍册里记录着徐志摩的入学情况。1916年,20岁的徐志摩放弃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法律预科学习,选修《逻辑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课程,虽然课程都是英文授课,但是他的成绩很优异。他一年后因为北洋法科并入北京大学而入北大。
在天津一年的求学生活虽然短暂,但却对徐志摩此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夜困守在大沽口外:/绝海里的俘虏,/对着忧愁申诉……”诉说的正是他对天津的回忆。文中表现出的痛恨战乱、追求自由的现实主义家国情怀无比浓烈,让他在用唯美的诗篇歌咏真善美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目光留在了底层百姓的身上。
作为一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伟大文学家、诗人,徐志摩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切尔卡斯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是切氏未曾发表的研究徐志摩的压卷之作,也是他未曾公开发表过的遗作,更是迄今国内出版的首部外国人全面解读徐志摩之中译本。该书以徐志摩的政治、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穿插了其婚姻与爱情插曲、社会交往、创作与学术活动,学术性与文学性交相辉映,可读性极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原本的徐志摩,是当前研究徐志摩及其思想、文学成长历程的权威著作。该书已于2015年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徐志摩——中国的“雪莱”
□ 《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译者宋绍香
朱自清曾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作为诗人,被誉为“中国的雪莱”。他出身显赫,少年荣宠,青年得意,和郁达夫是同学,师从大师梁启超,与胡适亦为莫逆之交。他活得坦荡热烈,与创造社笔战,与泰戈尔、罗素结为忘年知己。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像烟花一样璀璨夺目。
出生名门 早慧勤奋
1896年1月15日,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名门望族。5岁时,他开始在家学习。12岁时,他被送到当地小学念书。在2年的小学学习中,他较好地掌握了古代汉语与文学。志摩成绩优异,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他的作文。学校开设了多种课程,志摩得以全面发展。
1910年,14岁的志摩考入全国闻名的杭州府中。中学时代,徐志摩最崇拜的偶像是当时杰出的改革家和教育家梁启超。年轻的志摩爱上了他的著作,并力图模仿他的文风,深受这位导师的思想影响。
求学北洋 痴迷文学
1916年,20岁的志摩慕名来到天津,考取以全英文授课著称的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律预科,选修各种文学课程,表现出了对文学的痴迷。1917年,因北洋大学法科与北大法科合并,志摩便转入北京大学。天赐良机,在北大志摩得以拜梁启超为师,从此其思想境界大为开阔,开启了真正的文学之路。当年北洋大学图书馆中外名著藏书甚丰;北洋大学原址位于天津北运河右岸,桃花堤和北洋桥之间,水涛花影,美轮美奂;京津一带的名人、高手如云。所以,徐志摩在天津虽然仅仅一年,但却充分发挥了其“天分”,对其后来的创作生涯产生了一定影响。《徐志摩全集》中所收录的1917年写的散文《天津水祸》:“天不厌祸,津直之民既苦于兵,复没于水……方今祸遍神州,谁与为援哉……”即为证言。天津大学英华卓荦,人才辈出,徐志摩便是例证。
远赴西洋 求访名流
1918年,志摩远赴西洋求学。他先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攻读《欧洲现代史》等课程,后继续深造法语和西班牙语。他与同宿舍的4位中国学生制定了“激励爱国精神”的作息时间表:做早操、上课、唱国歌……在美学习的第一年,志摩获得了一等荣誉奖。
1919年9月,志摩从克拉克大学转到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知识领域大大丰富。那时,志摩深受英国学者罗素影响。他认为,罗素的哲学思想就是其生活与创作的方向盘。他决心像伟人罗素那样,揭露伪善和谎言、庸俗和陋习,捍卫和平与文化。于是,志摩决心到英国拜见罗素,亲自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毅然离开美国,并于10月上旬到达伦敦。碰巧罗素外出不在,志摩便造访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到社会科学系做旁听生。
天佑英才,志摩可真是走了“红”运。梁启超将他介绍给了好友林长民,林先生又将志摩介绍给了当时在剑桥大学任教的朋友狄更生。狄更生是一位颇具特色的美国作家,他热爱东方文化。因此,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喝茶聊天,畅谈文学,成为忘年之交。在狄更生的引导下,志摩尽情领略了“康桥”的人文和自然之美。志摩在英2年,充分释放了其天性:博览西学、游览胜景、结交名流、追求爱情、写诗与译诗。志摩从小就崇拜自然,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潜意识。在英国,他结识了各种流派的作家,研究了浪漫派诗歌作品,涉猎了西方绘画艺术,创作了其早期的诗歌,翻译了曼殊斐儿的短篇小说、莎士比亚的剧本和拜伦、雪莱、济慈、哈代、波德莱尔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
1922年8月,志摩获得了老师的最高评价,留学生涯结束。10月19日,他满载而归——回到了上海。
相遇徽因 一见钟情
在英国留学时,梁启超正巧也在英国。他把年轻的志摩介绍给了自己的好友林长民。从此,志摩经常到林家去,也认识了林的女儿——17岁的林徽因。志摩一见到她,便感到一切都“焕然一新”。上苍恩赐!林家父女也很崇拜梁启超。梁启超对志摩的介绍引荐,大大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其实,这位年轻的“朝拜者”的心扉,已经迅速向这位美人及才女敞开。“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剑桥大学风光秀丽,景色优美,年轻的志摩饮着自然与剑桥的春水,萌生了极大的爱情、诗性与求知欲。
激扬文字 绽放诗华
从1922年10月19日到1931年11月19日,这9年是志摩的诗歌、散文创作和文学翻译的鼎盛时期。这期间,他办了两件十分得意的大事:一件是1924年4月,他发起并组织接待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另一件是1925年3月,志摩离开北京开始了第二次欧洲之旅。这次他访问了5个国家,回见老友,认识了罗曼·罗兰、哈代和丹农雪乌。他拜谒了自己崇拜偶像的古墓。在伦敦,他在剑桥消闲数日,造访了久负盛名的达廷顿庄和恩厚之夫妇,在罗素家中度过了难忘的时刻,他还实现了盼望已久的与著名作家、诗人哈代相见的愿望。
徐志摩在9年的创作活动中,共发表了234篇诗歌,出版了数本散文集和翻译集,这奠定了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地位,同时也对“五四”后中国新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徐志摩的诗自由奔放、温和宽容、血气方刚,热情洋溢而又充满智慧。徐志摩引进并注意中国传统和中国诗歌规则而再创西方诗歌的新形式。艺术道路的丰富多彩强化了其诗歌艺术的美和感染力。
徐志摩是最早宣告“诗歌创作艺术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应该尊重诗人的这种创造性劳动”的“大家”。他作为期刊编辑和诗人,认为文学是“精神革命的巨大潜力”,并不断推动中国文学事业向前发展。
切尔卡斯基眼中的徐志摩
□ 李明滨
《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的作者Л.Е.切尔卡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汉学家。该书设7章58节,全面评析了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得出“徐志摩的生活之路是美好的,而命运是悲惨的”之结论。为了撰写该书,作者不仅通读了徐志摩的全部著作,还广泛阅读了与徐志摩有关的大量资料。该书资料丰富、翔实,基本上还原了一个立体的徐志摩。
徐志摩是浪漫的现实主义者
切尔卡斯基指出,徐志摩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有时又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共发表了多达234篇诗歌,确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对“五四”运动后中国新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切尔卡斯基称徐志摩的诗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满腔热情而又充满智慧。他的诗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诗人注重中国传统和诗歌规则并再创了西方诗歌的新形式,其诗歌引人遐思,具有极强的美感。
切尔卡斯基特别欣赏徐志摩的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在内容上,该诗集描写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歌颂了爱情与人的尊严。诗人富于思考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和力量。另一方面,《志摩的诗》中的许多作品也描写了“病态社会”的画面。在风格上,该诗集中式和英式的诗歌特色达到了巧妙融合。
切尔卡斯基指出,徐志摩从小就崇拜自然,这与风景如画的中国环境有关。自然作为一种文化,牢牢扎根于他的心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意识。伟大的大自然是一切疾病的治愈者。所以,徐志摩创作了大量的风景抒情诗。
切尔卡斯基认为,徐志摩的风景抒情诗有两个特点:其一,诗人的目光很少停留在某些静止的对象上,而是力求表现出自然的运动;其二,这些风景抒情诗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投影”。间接印象的“现实”来自开放的自然画面。他总是在寻找通向比原来设想大得多的共同点的出路。风景抒情诗是诗人“单纯理想”的内心表现。
徐志摩信仰“自由 爱 美”
是什么,又是谁影响徐志摩走上了这条道路——自由、爱、美成为其“单纯的信仰”?该书给出了三点答案:
第一,1896年1月15日,徐志摩生于浙江一个名门之家。父亲从志摩幼年起就注意对他的培养,他的老师都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12岁时志摩到当地小学读书,比较好地掌握了古代汉语与古典文学;14岁考上全国闻名的杭州府中,学校里的基础教育当然都是封建的和传统的,但却给他奠定了坚实的中国古学和传统文化的基础。毫无疑问,志摩内心难以遏抑的创作欲望的真正隐蔽的源头,就是其内在初始奠定的某种灵感。
第二,具有这样坚实传统文化根基的年轻人,一旦遇到名师,就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在国内,志摩最崇拜的偶像莫过于梁启超。志摩不仅力图模仿他的文学风格,而且深受这位导师的思想影响,“梁启超正是他本人的人格化榜样”。在国外,对徐志摩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人:一位是托马斯·卡尔列伊利,徐志摩对他的哲学很感兴趣,尤其是他“永远说是”的思想,对志摩的世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位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志摩通读了他的书《自由之路》及其他著作。罗素信奉美好的生活原则:他相信人类的幸福、友谊,崇尚美,赞美艺术,终生追求科学和知识。志摩正是沿着这一航向前行的。
第三,康桥文化培育了徐志摩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其政治观、艺术观与人生观。徐志摩在英国结交了许多卓越的朋友,结识了各种文学流派的作家,研究了英国浪漫派作家的作品。这为其之后的艺术创作播种了“灵感”,奠定了基础。英国的朋友们“对志摩世界观和性格的形成所给予的影响,不亚于剑桥的大自然对他的影响”。通过剑桥,“他获得并巩固了自己的‘单纯信仰’”。
切尔卡斯基同时也指出,在英国,“志摩……还变成了一位西方民主的捍卫者。”他的革命热情仅仅局限于争取“思想自由”和“智力自由”。他爱好和平,反对暴力,崇尚人道。
总之,切尔卡斯基的结论是:“徐志摩是一位理想浪漫主义者,但他是圣洁的,尤其不是恶魔。”他相信人类的善良,相信人胸怀的宽敞,相信人世间相互谅解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要尽量多地去结交人、认识人;他爱大地,但更爱天空和梦幻:他想插上翅膀翱翔在太空……
但是,切氏指出,志摩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缺点,不总相信自己是对的,也有软弱性,希望做点每人都想做的事。所以著者说:“我全然没打算描绘一幅圣像般的诗人肖像,那太俗气了,尽管他已经回答了我有关诗人的概念。我试图展现,他是一个实际的人——真实的人。惟其这一点,能让读者记住他和爱上他,那就足矣!”
(本文作者李明滨:为《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一书作序,系北京大学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李丹 本文刊载于2016年10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