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会专家学者
本站讯 (通讯员 杨扬)11月8日,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国内第一部《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近20位专家齐聚一堂,展开为期一天的研讨,为“传承人口述史”这个新学科方向的理论建设添砖加瓦。

冯骥才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口述史”在当下方兴未艾、风头正健,并且已经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然而,口述史的类别众多,历史学、人类学、非遗学、文学乃至新闻学,都有口述史。不同类别的口述史,各有各的特点,口述史的写作者和研究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对口述史的理解和认识也各不相同。那么,各种不同的口述史,是否能够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为各个领域的口述史专家学者提供比较、思辨、交流的平台,使之共同探讨口述史的理论问题,正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目的之一。
另一个目的,是希望能够集中口述史各领域学者的智慧,为“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建设提供经验和建议。“传承人口述史”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十五年的实践中诞生的学术新理念,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及其团队率先提出,“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也在该学院应运而生。在研讨会上,冯骥才对“传承人口述史”进行了解释。他说,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在传承人的身上和记忆中,历史上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没有文本记录。然而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非遗变得日渐濒危,这就需要把原来传承人身上“不确定”的记忆和技艺,变为“确定”的文字,为非遗留住文化档案,而口述史是抢救和保护非遗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因此提出了“传承人口述史”的新概念。

冯骥才先生向国家图书馆、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赠送书籍
针对传承人口述史领域缺乏理论建设与指导的现状,冯骥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了国内外第一部《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这部专著的问世,在口述史学、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以及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系统的、专业的、深入的传承人口述史研究迈上新台阶。然而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此次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堪称国内口述史领域的“半壁江山”,他们不仅介绍了各自的口述史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更秉持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针对传承人口述史独特的性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建设。
(编辑 张华 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