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天津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系列宣讲聚焦学分制改革

      2017-09-22       

  乘风破浪潮头立 扬帆起航正当时 学分制改革破浪启航

  本站讯(通讯员  陈胜蓝  王越  郑志翔  张诗阳)9月20-22日,天津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系列宣讲持续发力,宣讲会依次在法学院、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学院、教育学院举行。法学院党委书记杨欢、院长孙佑海,软件学院党委书记花建锋,计算机、软件学院院长李克秋,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刘秀国、院长胡文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世斌、院长闫广芬,各学院教学院长、系主任、学科负责人、教师代表、学院教学督导组、本科生教务员等共170余人参加宣讲会。教务处处长白海力及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宣讲。

  白海力作“天津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筹备工作汇报”专题报告,他从改革背景、整体框架、文件解读、会议方案四个方面详细解读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30计划”),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通专融合、坚持贯通培养,以“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为牵引,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人才培养体系。会议同时为召开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白海力指出,此次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结构设计涵盖人才培养入口、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出口三个阶段,而在培养过程中将推行本硕博贯通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优的课程体系、更强的职业引导。实现这一培养过程的重要支撑就是学分制改革,即实行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以取得规定最低总学分数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为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天大学科优势,进一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培养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分制改革需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下,完成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的转型。在运行模式上,通过运行管理流程的再造,建设贯通排课、选课的资源共享系统,实现校内各层次学生的成绩统一管理与学分互认,实现学业信息共享。

  白海力指出,学分制改革以选课制与弹性学制为核心,通过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积极推进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建设。为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方向的多元化,加强人才分类培养,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建立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供不同发展志趣、不同培养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学生需在满足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修读课程学分最低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建立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合理分布本硕博不同阶段的课程安排和知识内容,充分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本研贯通的课程库,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白海力强调,学分制改革后,学生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修读各类课程,并将在课程修读方面实现三个自主。一是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在导师、班主任的指导下,可按一定的选课顺序改变课程教学计划的进程安排,提前或延迟修读有关课程。二是自主选择课程层次。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通识课程与大类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比设定层次更高的课程。三是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修读课程,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自修整门课程或课程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学分制改革后,学生在修读辅修专业方面将具有更大的自主权。

  白海力同时强调,学分制改革是“2030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实的关键所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要先行。目前,教务处、研究生院及信网中心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建设新版教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新系统将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要,为实现本研贯通培养提供支撑,为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保障。

  宣讲在学院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和积极回应。参会人员踊跃建言献策,认为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的蓝图设计、通过大类招生的改革破冰、通过教师教学发展的实施保障、通过学分制改革的落地实施,将显著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对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编辑 靳莹 闫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