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记者 赵习钧)今年暑假,天津大学教授张维几乎没休息。备课、做科研、审论文、出差参加学术会议,每天的工作都忙到很晚。虽然已年届六旬,但张维看起来精神抖擞,步履生风。他告诉记者:“有梦想的人,不会老!”而他不断追求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30年前,张维从天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主攻金融工程、计算实验金融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金融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学者之一。现如今,他仍旧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担任天津大学经管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他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过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花开花落三十寒暑,桃李芬芳三十春秋。张维坚持上讲台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担任本科专业导师,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面对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近五年他培养指导了国内及来自欧亚非三大洲的学生50余人。
循循善诱做学生的“引路人”
张维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们要培养未来的人才。作为老师,你希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你就要为那样的社会去培养那样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学生正是“工程师们”付诸一生辛勤打造的“精品”。
在张维主讲的《管理研究前沿》的课堂上,他总会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这一周你有什么新发现?”这是张维为这门课专门设置的教学环节,每次课的前15分钟,同学们会将了解到的重大时事、看过的论著、最新的研究案例和大家分享,张维老师则引导同学们从中挖掘背后可能蕴含的科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学术研究的价值。
“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任务,那么这些对于相关学术研究就会有选题的指导意义和启发。”张维说,“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实践驱动是重要的发展因素,研究的实践相关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学术研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际联系到一起,无形中让学生们增强了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要培养出人更大的理想,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将远大理想、对社会的贡献与个人的具体工作联系到一起。”张维说。
在指导研究生方面,张维对每个学生都投入很多精力。“我感觉导师简直‘防不胜防’”张维教授指导的直博生张晶笑着说,“导师只要一有空就会关心我们科研做的怎么样、有没有问题、研究进展如何、等等,他还经常会在群里分享科研文献、与同学们讨论问题。”张晶边说边翻出和导师的微信聊天截图,很多是深夜发到课题组群里的文献资料,还有深夜和学生探讨科研上的问题。
有一次张维发现一组研究数据的结果跟同行的研究数据差异很大,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张晶,经过测算果然是研究中的一组基础数据出了问题。“导师时刻都在思考你的科研问题,真的觉得导师比自己还上心。”张晶说。
亦师亦友做学生的“筑梦人”
张维曾经被一个学生的梦想打动过。
那个学生是他带过的一位博士,当年在天大读取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希望继续读博士,张维告诉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与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相同,前者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后者则要独立开展学术研究。但是这位学生非常坚持,“他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上学也是别人资助的,读博士是他一辈子的梦想。”张维回忆说。
张维被他的梦想打动了,同意他报考自己的博士。结果,他真的考上了。
被录取的那天,学生找到张维,还带了很厚的一摞书,问到:“张老师,是不是把这些书都读完了,我就能毕业了。”张维对他说:“博士期间的研究要有自己的研究创新,完全照书念,是读不成博士的。”
结果博士的第一年刚过,学生就跑到张维家,没有进屋,却递过来厚厚的一封手写信旋即离开了。信上说,他这一年读书觉得很焦虑、很困难,自己的底子不好,真的不适合读博。
看完信,张维想起了学生当初的梦想。他找到学生,建议他回家先休息三个月,冷静地想一想,看看最初的梦想变了没有。“如果三个月后你依然选择退学,那么我同意。”张维说。
不到三个月,学生回来了,说自己还想再坚持一下。这一坚持,就坚持到了毕业。博士期间,张维几乎手把手指导学生做科研,小到研究数据处理,大到研究方向的把握,张维无不倾囊相授。
上天不负有心人,这个学生毕业后去了一家很有名的证券公司作博士后,再后来,他去了国家开发银行工作至今,现在已经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更令张维高兴地是,他现在已经成为天津大学经管学部的专业导师,给学生上课,为学生解惑,用自己的爱心回馈母校。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更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和价值。”张维说。现在,他的学生里,很多人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他们中有设计出国内第一个股指期货产品和首个分离式基金产品开发的业务骨干;有的被誉为中国基金业的“企业年金王子”;有的成为985、双一流高校的优秀教师;有的创办了国内最大的持牌在线消费金融公司。数十年辛勤耕耘,张维的学生们终于成长为他所期待的“未来人才”,在为世界的未来勾画出最理想的图景。
坚持创新用科研为教学引“一潭活水”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任何一个老师不再可能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的学习。”张维说,“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必须要保有好奇心,坚持终身学习,对新事物保持敏感,面向国际前沿开展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启发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张维对此非常认同,“一名大学教师应该用科研为教学引‘一潭活水’”。
2018年,张维课题组联合清华、上交、湖大组成跨学校、跨学科团队,并由张维担任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当下,全球大数据及AI技术迅速发展,国家对金融监管提出要积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这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跟上全球发展的步伐,解决新问题。这是张维和他的课题组一直瞄准的科研方向。
1990年中期,张维从国外访学归来,就与国内同行一道积极倡导创立“金融工程学科”,以满足中国当时刚刚建立的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2000年世纪之交,他将计算机科学与金融学交叉融合,率先在国内开辟了“计算实验金融”研究新方向,为中国学者在国际这一领域上赢得一席之地,多次主持了该领域重要系列国际会议,出版了该领域国内首部学术专著。2005年,针对中长期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的特点,张维率先在国内开展实务期权研究,翻译出版了国内首部译著,为国家开发银行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咨询。
“率先”“创立”……这样的词语多次出现在对张维老师的介绍中。数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科研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张维看来,创新有两大源泉,一是科学家的好奇心,另一源泉就是实践驱动。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当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凝练出背后更深刻的科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张维带领课题组一直从事的计算实验金融研究,就是将计算机科学和金融学结合起来,用多智能体技术研究金融市场的规律。张维认为,“科研上的创新与学科交叉有着关系。创新往往在学科的边界上出现,不同的学科放在一起,就有可能产生出研究的新范式。”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熊熊是张维早年带过的学生,据他讲张维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问题是“so what?”这个简单的英语短句,背后却蕴含着科研人员对于研究价值的理性把握。“张老师坚决反对功利性地搞研究。”熊熊说。
“搞学术不能功利。研究要扎实,成果要经得起推敲。”张晶回想起张维教授指导毕业论文时的场景。“导师告诉我要做负责任有价值的研究。这两年我写了三篇论文,都还在进一步完善,一直没发。就是希望能把研究做扎实发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张晶说。(编辑 赵习钧 图片来源 黄维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