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技日报:他在微观世界点亮碳的黑

      2018-09-17       

科技日报(2018年9月17日 05版)

记者孙玉松 通讯员焦德芳

无需中间充电,智能电子产品可以续航几个月、甚至几年;冬天无需空调或暖气,在墙上铺一层新型材料就能让室内温暖如春……未来,这些可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一群造梦者正在为之努力,他们就是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封伟及其带领的“梦之队”。

这是一群“碳”究者,在封伟的带领下,他们曾成功让碳材料对光敏感,点亮了那个原本的“黑暗世界”。

最近,封伟团队制备出具有自保护超长室温磷光性能的氟氮双掺杂碳量子点,相关论文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

带领“梦之队”点碳成金

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本、硕、博阶段的学习后,1999年封伟启程赴日本求学。2002年回国后,封伟在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直到2004年,封伟来到天津大学,从无到有创建了功能有机碳复合材料研究室,组建了这支“梦之队”。

在天津大学,熟悉封伟的人都说他干的工作是“点碳成金”:在实验室里,一根根细小的纳米碳纤维管(以下简称碳管)经过封伟的精雕细琢,其导热性能、结构强度会发生变化;同时在与导热、导电等普通材料结合后,碳管会使这些材料的性能得到提升。

在封伟的带领下,这支成立仅15年的团队已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多次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重大奖项。

“玩”科研也要一根筋

“玩”科研是封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常说,做科研要有“玩”的心态,要带着兴趣搞科研,这样才能长出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2005年,35岁的封伟到山东出差时,途中恰巧路过大片农田。夕阳西下,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花齐刷刷地朝向太阳,随风摇曳……当时,封伟突发奇想:向日葵会随着光照方向变化而“转头”,因为它能具有感知光线照射变化的特性。植物有光响应的特性,那碳管能不能也有这种特性?

封伟决定用实验证明这一大胆假设。出差回校后,封伟亲自动手,给碳管接上了光敏材料,尝试用光把碳材料的特性“激发”出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封伟团队成功让黑体纳米碳材料对光敏感。

2006年,封伟在国际期刊《美国应用物理杂志》和《碳》上先后发表了关于偶氮苯—碳纳米管结构的论文,这也是全世界首篇有关碳管光敏结构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谈起对科研方向的把握,“玩”科研的封伟却有点“一根筋”。“我经常和团队青年教师与学生讲,我们要坚持住自己的方向,不要变来变去。”封伟说,“搞科研最不能缺的就是毅力,要在一个方向上系统性地持续推进,才能有更深入的发现。”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封老师从不催我们发论文,有时反而压着,让我们少发文章。”这是“梦之队”里很多学生的感受。

封伟认为,搞研究不能一味追求发多少篇论文,纸面文章的意义不大。“我一直和学生强调,要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他说。

在封伟看来,做科研不能把眼睛只盯在成果上,科研态度、行为习惯这些“软实力”也非常重要。“现在的学生条件好、天资高,但有时做事不够细心,缺乏集体责任感。”封伟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天必须要打扫实验室、耗材制剂要及时补充、仪器设备用完要归位。

发现学生有疏忽,封伟会用“古老”的惩罚方式——写检查。封伟会在文件柜里存着这些检查,毕业时他会把它们当成礼物郑重地送给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让人终生受益。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并一生践行!”封伟说。

今年初秋,封伟对新一批加入团队的年轻人说:“你们每个人都很聪明,但要经过老师的教导、大学的培养才能成为人群中的‘金子’,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编辑 焦德芳)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9/17/content_40396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