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聚焦天津大学第三次科技会议】文学院举办学术沙龙 青年教​师分享科研成果

      2018-12-17       

本站讯(通讯员 杨洪涛)12月14日下午,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在北洋园校区33楼290举行天津大学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学院第一期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学院副院长王立松主持,来自大学英语教学二部的杨安琪老师和研究生外语教学部的魏琳老师做了主题报告,学院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杨安琪毕业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语言发展,语音学与音系学。本次沙龙上,杨老师以发表于SSCI期刊《FIRST LANGUAGE》的《汉语儿童对焦点标记的习得 》作为报告题目。她研究了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儿童如何使用韵律在语言中标记新的、重要的信息即“焦点”的问题。杨老师介绍说,实验中他们围绕一套图片游戏,和4到11岁的儿童以及成年被试者展开对话,引出了自然状况下产出的语言。他们的研究发现,儿童在4到5岁即可像成年人一样,通过控制发音的时长来区分焦点和非焦点以及不同种类的焦点;他们使用音高标记焦点的能力受年龄和声调限制,虽然此能力在4到11岁期间有明显的发展迹象,但即便到11岁,儿童仍不能像成年人一样系统地在所有声调上通过调整音高标记焦点。文章认为,母语为汉语的儿童标记焦点的能力受声调的限制,在汉语中音高有控制声调、标记焦点等多重功能。汉语儿童在调整音高标记焦点的同时,还要确保词语本身的声调不受影响,这要求他们精准控制音高,而这一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需要逐步完善。

魏琳是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她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英美文学、西方文论、海外汉学,在《国外文学》、《外语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本次沙龙上,魏老师以《华夏旋涡:伊兹拉·庞德旋涡主义思想中的中国内容》作为报告主题。她的论文以庞德的旋涡主义思想为中心,从文史两层面分析由包括语言、文学、绘画在内的中国文化内容(华夏旋涡)为他带来的深刻影响。魏老师介绍说,20世纪初,庞德从意象主义至旋涡主义的思想发展伴随着如下几方面因素:他同英国旋涡派视觉艺术家们的交往以及为之作出的理论贡献;他对以《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为核心的费诺罗萨手稿的阅读和编辑以及同时期对中国古诗的诗意译写;他以比尼昂著《龙的翱翔》和伦敦大英博物馆为媒介、对中国诗画语言的感知。魏老师认为,从庞德旋涡主义诗学思想的形成和诗歌译写中的风格变化来看,华夏旋涡为他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持续一生的深远影响。

此外,刚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修回来的冯卉老师介绍了访学经历,向青年教师分享经验。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去。以学校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为契机,举办学术沙龙有利于教师分享学术最新成果,激发科研创新的灵感和动力,为学院科研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编辑 焦德芳 赵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