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科学报:曹树谦:“三言两语”话思政

      2019-02-01       

《中国科学报》 (2019-01-30 第5版 学人)

本站讯(记者温才妃 通讯员焦德芳)他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外,尽可能多读书,广泛涉猎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历史、体育等学科。虽然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长期来看会有帮助。

大学生在成长中最需要什么?答案纵使有上千个,其中有一个必定是“提点人”。

教师育人的角色很微妙,有的人捉襟见肘,有的人过犹不及。如何拿捏好尺度,本身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枯燥的专业课上打开思政的突破口,更是挑战这门艺术的高难度。而在天津大学就有一位教师,做到了在专业课上讲思政“游刃有余”。且听一听他的故事。

曹氏课堂三部曲

“这堂课的‘课首语’会是什么呢?”台下的学生正在琢磨。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曹树谦已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了“海河与桁架”6个字。

“同学们,海河‘桥梁众多、结构各具特色’”,他以此“破题”,引入了人民解放军会师金汤桥解放天津的历史,“后辈要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生活”。过程中,曹树谦不忘提点学生。

曹树谦在校主讲理论力学课,这是一门“听起来且事实上都很难学”的专业基础课。早在2000年前后,还是一名青年教师的曹树谦就在课堂上“额外”讲解世界科学技术史,最初的想法是为讲课加点“料”,“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太老实,既不敢提问,也不多作思考,我希望结合他们学习方法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

到了后来,曹树谦的思路也越来越宽,他总会在课堂上“见缝插针”地穿插着三五句,大到国家大事、重点工程,小到食堂卫生。

再往后,便形成了曹氏课堂三部曲:上课前有“课首语”,下课前有“小补充”,授课过程中还有“闲言碎语”。这些都是他开展课程思政的“独门秘诀”。

当课堂上偶有学生走神,曹树谦会随口一句“闲言碎语”敲打起来:“求知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改编自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那是党和国家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由此引发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与思考。

当一堂课接近尾声,曹树谦会放下手中的激光笔,开始作简短的“小补充”。他喜欢在这个时候放慢语速,和学生们讲一讲过去的事,比如天大校史、“西北联大”、他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予恕等,勉励学生继承严谨治学、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曹老师的课堂特别活跃,他喜欢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流。”天津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刘博达说,“他喜欢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停发问,用问题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也随时可以打断他,提出不同的见解。”

曾经所学都不会废弃

曹树谦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

正如他在车上听广播,一位天大校友说,大学里获得知识是最基本要求,学会学习方法、自我管理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高境界。

他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外,尽可能多读书,广泛涉猎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历史、体育等学科。虽然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长期来看会有帮助。这也是他做课程思政的初心,“适时鼓励、指正、提醒学生,慢慢地他们就会按引导提高”。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准备。

曹树谦的日常功课做得很用心。他随时准备进入观察、思考、记录的状态,“攒了不少好文章,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马上调出原话”。他注重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故事,如上述讲到的桁架接入的是海河、天津历史。

以上考验的是积累功底,而有时考验的是“急智”。

有一回,曹树谦讲到相对抽象的“加速度合成定理”,想到学生理解会有困难便说:“我们的课程渐入佳境。”谁想学生没有听清。能写一手漂亮美术字的他便透露,自己能写几十种字体,学生中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要求他现场展示。曹树谦便用他自己发明的字体写下了“渐入佳境”,还有他自己创造的两个字。

在力学中,常用到受力图、运动图的表述,为了方便表述,曹树谦创造了两个字。一个字“外面一个口,里头一个力”,代表受力图;另一个字“外面一个口,里头一个云”,代表运动图。末了,他不忘交代“仅限于该课堂”,并顺水推舟一把“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不好好写字将来可要闹笑话”。

曹老师是否可复制

“早看含苞绽,归来树满花。惟嫌春日短,倏而不等她。”看见花意正浓,曹树谦会在黑板上即兴创作一首小诗,以此勉励花季少年“劝君惜取少年时”。

恰逢高考期间上课,他问学生“高考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是考上大学。曹树谦却点出:“最大的收获不是进入大学,而是经历了一次高考历练。这样,还有什么学习上的困难可怕?”以此打消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思进取、畏难的状态。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在曹树谦看来是“本分”,他也曾疑惑、问过很多人:这究竟算不算思政?直到受到教育部新闻办的肯定,以及2018年他做的一项课后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课程有思政元素。

如今,在专业课上灵活穿插思政元素的曹树谦是否可以复制,也是本次采访中,记者的一大疑问。

“专业课不是思政课,我也不是专职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想要搞好课程思政,就要用好‘三言两语’,于点滴处见精神。”曹树谦认为,自己的做法并不神秘。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要有立德树人的意识,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要教知识,还要给他们正向的引导。

曹树谦告诉《中国科学报》,有高校曾做过一项调查,大学生最听谁的话?排第一的是母亲,排第二的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是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如果任课教师不热爱学生、不热爱授课,把教师视为职业而不是事业,肯定是无法复制的。”

第二位才是“勤动手”,提炼鲜明、正向的个人体会,做好资料积累工作。“哪怕一门课加一个案例,三五次下来也比一次不加效果要好。实际上,没有‘课程思政’的说法,也应该这么做。用朴素的语言、事例,给学生正面影响。”曹树谦说。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343162.shtm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