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天津大学“三个贯通”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

      2019-06-27       

天津大学“三个贯通”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

本报讯 天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推进思政理论课“三个贯通”改革,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

推动思政课与第二课堂贯通。一是推进教学组织改革,实施“授课小组制”。学校成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授课学院党政领导(书记、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的“授课小组”,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思政课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前,辅导员收集学生问题;课上,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解读;课后,学院党政领导和辅导员深入学习小组与学生进行交流,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有温度的“灵魂镂刻”阵地。

  

南开教授纪亚光做客“思想时空”

 

二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混合式教学。除课程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外,我校的思政课教学普遍采用案例研讨的形式,渐进式推行“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试点,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思政课程网络资源库、案例库建设,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强课上交流深度;打造思政课教师“天马长鸣”微信公共号,运用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三是推进考核方式改革,实施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增加平时成绩比重,探索从单纯注重笔试成绩转为“学、思、践、悟、行”综合考量体系;另一方面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探索从单纯注重教学课时量转为以效果为核心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将督导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健全学生评教制度,完善评价方法,合理运用评教结果。

 

我校获京津冀高校大学生公开课奖

 

推动思政课与社会实践贯通。一是统筹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单独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目前,学校从6个学分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专门拿出2个学分,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该课程按照32学时标准安排教学计划,统筹分配在本科生各门思政课教学计划中,同时将各门思政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和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思政教育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形成从入学教育、课内外实践、社会实践到毕业教育的全过程实践教育体系。二是组建“实践导师团”,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目前,学校成立了由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学工队伍共同组成的百人“实践导师团”,主要负责提供社会实践选题指导、理论培训并带队开展实践。每年假期,在“实践导师团”的指导下,1200多支实践队伍覆盖6000多名学生,远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打造“行走的课堂”。

 

马院召开“本科生思想政治班主任”聘任仪式暨工作研讨会

 

三是将实践成果带回课堂,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结束后,学生可以提交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成果,特别是将实践成果以音视频资料等形式带回课堂,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一步探讨,将鲜活的理论成果与现实情况融入课堂教学,让教材内容变得“立体”而“丰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会,学生通过展板、ppt、实物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由“实践导师团”和1000余名大众评审投票选出优秀实践成果,评价结果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考核成绩。

推动思政课与党建工作贯通。一是统筹做好党课和思政课的内容设计。学校探索将思政课作为入党前教育的基础课程,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的日常联系沟通机制、本科生思政班主任制度、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等,在加强对不同思政课之间内容衔接研究的同时,统筹做好党课和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衔接;此外,学校还探索建立学生党员教育与思政课学习情况的关联机制,将思政课成绩纳入党员评议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党员不断提高个人思想理论素养。

 

马院教师黄晓伟给研究生授课

 

二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校全体思政课教师及时进行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设计10项教学专题,并制定思政课“分课程”标准课时量,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带着深度、力度、温度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学校成立了由思政课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理论宣讲团,以先立项后宣讲的方式,针对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开展研究,深入学生支部与党员面对面进行交流,提升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

 

我校学生参观时代记忆纪念馆

 

三是党政干部和思政课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学校制定了《天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实施细则》,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坚持为学生上党课;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学生支部制度,定期深入支部进行交流并指导支部建设;建立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理论社团指导教师和党校团校讲师制度,并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建立荣誉体系,在全校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做好先进典型的选树与推广,激励广大思政课教师全过程全方位深入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

(宣传部 张昊)

 

我校着力构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体系

本报讯 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多项举措,打造“四有”工作体系,着力提升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实效。

完善制度机制,让导师心里“有根弦” 我校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以“忠诚不倦、业务精湛、挚爱学生、率先垂范”为师德标准,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制度;划清师德底线,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师师德考核实施办法、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等工作中,坚持“一票否决制”;细化工作指标,印发了《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职责暂行规定》《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意见》《完善导师岗位培训制度》等,加强对新任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有关培训,增强导师育人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编发了《导与学 师与生——导师育人工作图册》,提升导师在导学关系优化、导学沟通、心理疏导、实验室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技能;完善评价体系,明确了工作导向,学校、学院层面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职情况纳入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增强了导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化工学院导师与辅导员面对面

 

搭建工作载体,让导师育人“有平台” 我校从导师和学生需求入手,丰富导师开展思政工作的载体和平台,开展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先进个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评选活动,选树了一批品德高尚、学术精湛、育人有方的优秀导师典型;通过研究生评奖评优、实验室挂牌、宣传栏宣传等形式,增强导师荣誉感和责任感;开展了“研究生实验室文化月”活动,举办了活力实验室评选、实验室师生趣味运动会、师生篮球赛、师生读书日、实验室照片征集展览等,不断促进导学关系;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程序和内容,将导师评价、导师参与作为重要环节纳入工作流程,提升导师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建立了以课题组党支部为核心的研究生管理和素质培养机制,选拔优秀党员导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指导教师或联系人,参与指导研究生党建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导师教育教学全过程。

推动合力育人,让导师工作“有底气” 我校协调各方资源,加强部门协同、校院联动、人员协作,营造合力育人良好氛围,让导师工作有“有底气”;协调研究生院、学工部、教师工作部等单位,通过定期座谈、大型活动合办等机制,建立组织、管理、支持系统。此外,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通过细化工作指标、强化日常管理考核等,逐步推行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开展了“引渠工程”——辅导员与导师交流“四个一”活动,包括“一次问候”“一次汇报”“一次拜访”“一次活动”,鼓励辅导员主动与导师沟通学生日常学习和思想状况;开展了导师与辅导员“面对面”、青年导师与辅导员交流沙龙等活动,建立情感联系,及时解决研究生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了导师与辅导员互通有无、深度合作的工作机制。

 

第十一届好导师颁奖访谈环节

 

注重典型宣传,让导师身边“有榜样” 我校注重典型人物宣传,以座谈会、报告会、录制视频、橱窗展览等方式,宣传老教授高尚师德;组织青年教师代表、新聘博士生导师代表参加“我心目中的十佳好导师”颁奖典礼,现场讲述、聆听好导师育人故事。此外,各学院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了多项具有学院特色的导师立德树人工作载体。其中,化工学院定期组织辅导员走访实验室,与导师沟通学生科研,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微电子学院编写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实操手册;精仪学院实施党支部导师制,为研究生党支部选聘支部导师,指导研究生党支部开展教育活动,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

(学工部 王茜)

 

以学生生活园区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本报讯 我校以学生生活园区为载体搭建育人平台,充分引入青年教师、专业教师、学工队伍及管理服务人员四支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园区+青年教师” 我校建设了通识教育为主旋律的互动课堂,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载体,推动青年教师走进宿舍与学生互动交流,设置了学生关注的人文、科技、社会等不同领域的议题,由住宿学生投票选择,通过小规模、多场次、近距离的接触,促进师生交流,创建了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营造了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

 

我校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

师生物业面对面交流座谈

 

“园区+专业教师” 我校设立了以学业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学业辅导站,合理规划布局宿舍楼内学生活动室,定期制定和公布学习辅导计划,邀请专业课教师为学业困难学生辅导和补课,为学生提供了环境安静、针对性强的学业帮扶和专业指导;邀请知名学者面向学生开展学科介绍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特点与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的关系;邀请毕业校友分享成长历程,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坚定职业理想,合理规划职业路径。

“园区+学生辅导员” 我校建立了以成长发展为主要方向的“加油吧”,完善硬件设施条件与环境氛围营造,充分利用宿舍内外物理空间,拓展读书分享、交流互动功能,满足了大学生成长的多元化需求。学工队伍和心理教师还走进宿舍,通过传授大学礼仪、指导团队合作、开展读书分享等形式,针对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实际问题提供发展建议,为其成长提供支持与引导。此外,学校还在宿舍建立了党员工作站,将党的建设与宿舍教育管理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师生在书院共话十九大

宿舍生活导师教学生包饺子


“园区+管理服务团队” 我校开展了健康生活为主要目标的生活技能训练营,成立了学生管理委员会,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服务意识;建立了物业工作协同制度,促进宿舍内学院与物业的协同工作。学校还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发挥住宿管理服务人员在生活技能和常识方面的优势与特长,开展了“生活技能训练营”,为学生进行收纳整理、生活礼仪、生活窍门等知识讲解与指导,变管理监督为亲身示范,变单纯服务为教育引导。

(学工部 刘玉玮)

(本版刊登于2019年6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三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彭莉 学生编辑 元滢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