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红区”战士 记天大海河医院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于洪志

      2020-03-24       

“红区”38天 你是真正的敢死队英雄!

——记天大海河医院

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于洪志

□ 本报记者 李丹

 

于洪志


“专家组下达了治疗意见,走!”一名气管插管的患者呼吸困难,吸气费力,吸痰不畅,身在海河医院“红区”的于洪志,马上穿上防护服、戴上呼吸保护器和手套,走进了这个病人的隔离负压病房。他要做的操作对于“红区”医生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给患者做气管镜检查。于洪志查看了患者的情况,调好呼吸机参数、上了麻醉药、摆正患者体位,从护士手中接过镜子,小心放入患者气管插管中……十几分钟后,操作结束,患者气道情况一目了然,阻塞的分泌物成功清除,患者呼吸顺畅了……面对患者,这番操作像在悬崖边行走,然而他精准地完成了。

海河医院是天津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也是全市抗击疫情的主战场。今年42岁的于洪志是天津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呼吸专家组的成员、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和感染一科一病区队长,同时还担任着“抗击新冠,保卫津门”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身材瘦弱的他,有着顽强的意志,一直带领同志们冲在抗疫一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毫不畏惧,将挽救患者生命视为天职。


于洪志(右)和其他专家在讨论病例


从1月21日踏进“红区”,到2月25日发热隔离观察,再到2月27日确诊新冠病毒阳性,于洪志在海河医院持续战斗了38天,912个小时。这期间,于洪志既是“红区”的插管敢死队队长,又是病人的心理康复师,他和战友们一道,已治愈了33名患者,占天津市治愈出院患者的三分之一。

2月27日,这位和传染病打了近18年交道的专家,不幸和他救治过的患者一样住进了隔离病房。于洪志被确诊的消息发布后,很多人为他送出祝福,两位被他治愈的患者专门发来视频:您治愈了我,我来守护您!他们朴素的话语传递出最深情的祝愿……

黄阿姨说,于主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您走过来给我戴口罩那一幕。您把我们都治好了,您却病倒了。求求所有医护人员,一定要把于主任治好,好人一生平安!陆先生说,于主任,当我得知您患病的消息,真的非常难过。康复者的血清能对病人有好处,我想给您献血,希望您早日康复!


埃博拉之后 战新冠病毒

1月中旬,新冠病毒开始蔓延、愈演愈烈。1月15日,于洪志突然接到市卫健委参加全国抗击新冠病毒的视频培训会的通知,第二天,天津的培训也正式开始。为了及早对这种新型病毒进行分析和研判,天津市成立了相关专家组,曾参与过H7N9、MERS、埃博拉等疫情防治工作的于洪志成为了专家组一员。

还有一周就要春节了,原本准备回老家宁河过年的于洪志和爱人已经买好了年货,他盼着和老娘坐下来聊聊天。这一年因为工作忙,他只回去过一次。可是,面对突然发生的疫情,于洪志预感到自己很可能又让家人失望了。

1月18日,于洪志带领17名医生和35名护士迅速组成了“红区”第一批医疗队。3天后,他们与新冠肺炎短兵相接,正式开战。

1月20日,本市出现了第一例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21日凌晨,接到转运病人的指令,于洪志和同事们迅速集结,等待患者的到来。当120急救车疾驰到感染大楼时,于洪志一边迅速按照操作流程指挥大家运送病人,一边在脑中运转着治疗方案。第一例病人来的时候病情比较重,发烧、气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有支架、神志不清。

翻开病例,于洪志发现,这名病人在一个月前刚因脑梗做过静脉溶栓,目前仍处于高危期。他明白,早救治可早挽回患者的生命。于是监测血压、血氧、高流量吸氧、静脉给药……于洪志有条不紊地指挥大家开展工作,各项治疗及时且有针对性。经过一夜的抢救,病人的各项生命指征终于趋于正常。


于洪志在病房

 

于洪志在工作


在病区作医疗记录


由于高度紧张,加上守了病人7 ~ 8个小时,走出病房脱下隔离服的于洪志出现了明显的脱水症状。当他灌下一瓶矿泉水后,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系列问题:这个病人到底是如何发病的?她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什么人?如果找不到这些轨迹,意味着还会有更多的人被感染。

“必须把这些和患者接触过的人都截住!”想到这儿,他再次穿上隔离服来到病人床边,向患者详细了解了她近期的经历,并一一记录下来提供给了疾控部门。这些线索对天津市新冠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后续处置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插管敢死队” 离危险最近

从1月21日收治天津市第一例患者开始,一个隔离服上写着“于洪志”三个字的身影就不分昼夜地出现在“红区”。作为呼吸科危重症方面的专家,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大家都要去问于主任。“他就是我们科里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我们心里就不慌。”于洪志的同事邵红霞说。

一次,于洪志在夜里查房时发现,一位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即便在高流量吸氧的情况下仍呼吸困难,面部表情痛苦,且出现躁动,而监护仪上血氧指数并没有什么问题。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于洪志很快判断出患者很可能是由于痰堵才出现的呼吸困难。如果不及时做气管镜清痰,很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如果病人气管痰特别多的话,随着压力的释放,痰液很有可能会从气道里喷出来,有时会喷一两米远,隔离衣、护目镜上到处都是。”邵红霞说。平时,人在打喷嚏时,从口腔喷出的飞沫就像高速列车一样,时速可达每小时177公里,而医生给新冠肺炎患者在气道开放的状态下进行手术,带有病毒的高浓度气溶胶会从气道瞬间喷涌而出,此时,站在患者身边的医生成为了离险境最近的人。因此,那些给病人插管和实施气管镜手术的医生被戏称为“插管敢死队”。

一边是病人的生死安危,一边是高感染风险,作为一名党员和整个病区的负责人,于洪志这个“敢死队队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他当即决定只留下1名助手,并将其他3名医护人员推出了病房。

为了尽快操作,于洪志迅速戴上了防护头罩,开始做手术。他顺着病人打开的气道,小心翼翼地伸入气管镜,一点一点向下探查,“这次不同以往,一定要小心再小心,病人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于洪志心里默念着,手上却从容操作,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气管镜顺利抵达气道底部,果不其然,和预料的一样,气道远端出现了大量痰栓。原因找到了,于洪志稍稍松了口气。接下来,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轻轻夹到痰栓,没想到这些痰栓已经变硬,直接夹取很难,借助其他工具,于洪志轻轻切碎痰栓,近百块长度只有几毫米大小的痰栓被他一点一点夹出,直到最后全部清理出气道。


于洪志(右)为患者做气管插管术


因为用了最高等级的防护设备,所以操作起来特别费劲,三层外科手术手套影响了手指的灵活度,为了把对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于洪志必须下手要稳。这次气管镜手术做了一个多小时,而平常只需要10 - 20分钟。

幸运的是,手术后,患者的情况有了明显转好,呼吸、血氧都趋于正常。此时,站在窗外观看于洪志操作的所有同事都朝他竖起了大拇指。走出病房,摘下头部保护器,早已被汗水湿透全身的他长舒了一口气。

“我们就像看了一出情节惊险的大戏一样,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于洪志的同事付莎莎这样描述当时同事们的心情。

在红区,像这种高危操作,于洪志总是第一个上,“只要我在,就应该是我上!”于洪志说。

医院投诉部 收一面锦旗

于洪志在1月25日大年初一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给每个患者都送去了新春问候,再次安抚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我觉得在这个特殊的病区,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是很关键的,我也嘱咐当班医护必须多多关照,每个病人都很感动。这再次让我想起了萨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的墓志铭就是于洪志多年不变的从医信条。在于洪志看来,作为医生,除了缓解病人身体上的痛苦外,对她们进行心理上的抚慰更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战胜病魔的信心。

1月23日,于洪志所在的一病区收治了一位72岁的湖北籍老人,这位老人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情况危急。由于饱受病毒折磨,在天津举目无亲,老人出现了烦躁、悲观的情绪,负责护理他的护士不管如何劝说,他也不肯配合治疗。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再加上老人的情绪始终不稳定,医护团队面临无法继续治疗下去的窘境。无奈之下,护士长刘春荣只能向已经查完房准备休息的于洪志求助,于洪志二话没说,面带笑容来到老人身边。由于老人戴着面罩发出的声音很闷,于洪志也因戴着口罩和面屏说话不方便,最初,两个人的交流非常困难。就在这个时候,于洪志的一个举动惊呆了众人,只见他突然趴到床边,在老人耳边一字一句地解释。刘春荣见状赶紧大喊:“于主任离远点!你这样太危险了!”虽然护士长的一句话吓坏了众人,可于洪志却依然不动声色和老人一边比划一边解释。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劝说,老人终于慢慢理解,开始配合治疗。“简直太费劲了,于主任出了病房摘下口罩,里面是一兜水。”刘春荣摇摇头说。


于洪志(右)在给病人做心理疏导


2月23日,这位老人经过一个月的救治康复出院了,他流下了眼泪。他说,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20多天,悲观到连自己的后事如何处理都想到了,但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照护下,如今身体已经恢复。“真是没想到,我还能回家。要不是于主任和医生护士们给我打气,我都不敢想还有今天!”老人临走前说道。

另一位于洪志救治的女患者入院时只有低热症状,但第二天早晨突然高烧39度,而且不吃饭也不说话。于洪志心想,这位病人很可能是负面情绪过多导致了心理问题。于是,他和患者开玩笑说:“大姐,您的病情没那么重,是您自己把自己吓的。您给我3天时间,这3天,我负责治病,您负责吃好喝好,没有抵抗力病毒肯定把你打倒。”3天后,笑容重新出现在这位病人脸上,她的病情也有了明显好转。

就在这位患者出院后的一天,于洪志接到了医院投诉部门的电话。他在接电话后才明白,原来,这位女患者想送他一面锦旗。由于海河医院特殊时期很多部门电话已停,女患者只能辗转将电话打到了投诉部门。经再三请求,这位患者通过微信给于洪志转了一面电子锦旗。

2月14日,有出院患者家属给于洪志等医护人员送来了锦旗——“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以示谢意。简单的8个字,凝聚了于洪志这样的医护人员多少心血和多少个不眠之夜。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于洪志与广大一线医务人员逆行向前,以血肉之躯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侠骨且柔肠 知心好大哥

因为在隔离病房接受治疗时间较长,很多病人或多或少会出现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护士们也会承受很多心理压力。因此,除了医疗业务,于洪志还要充当“知心大哥”来疏导医患心理。

一次,一位年轻的男患者执意让护士外出给自己买需要的物品,护士向他耐心解释很长时间也得不到理解。这位90后的年轻护士不堪心理压力走出病房后偷偷抹泪。于洪志看到后,来到病房找到小伙子,笑着对他说,你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她还是个女孩子,谁在家里不是个宝?现在她和你一样待在这里不能出去,还照顾着大伙儿,你要有颗宽容的心对不对?就是在这种和风细雨的劝说下,于洪志化解了不少医患矛盾,更解开了医护人员心里的疙瘩。

付莎莎是呼吸科的一名主治医师,进红区的经验较少。2月底,因为要进入重症区工作,付莎莎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她的嘴周围起满了泡,她心想,如果病了,免疫力肯定很低,被感染的风险就大。就在付莎莎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于洪志后,于洪志默默为付莎莎买了药膏,还嘱咐付莎莎用上药膏,不要乱想,没有心理负担病很快就会好。于主任就是这样,要是听说谁有什么问题,只要有时间能帮忙,他肯定会帮。

舍家为津门 朋友圈比“V”

于洪志常说,病人顺利康复是对医者最好的回报。每次看着那些确诊患者痊愈走出医院大门,他心里特别高兴。同时,他也没有放松紧绷的那根弦,他说只要还有一个病人就说明战争没有彻底胜利。

在1月26日大年初二的日记中于洪志写道:“今天是姑爷节,我和男同事都不能去丈母娘家了。我的丈母娘和老丈人年纪大,身体不好,本该安享晚年,却还要每天帮我带孩子、做家务。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你们替我负重前行。”2月3日的日记说:“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我很疲惫,对家人的思念也与日俱增,但是作为支部书记,关键时刻要勇挑重任,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为党旗增色、为党徽添彩。亲人们,等着我胜利的好消息!”

疫情发生后,于洪志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本来他可以跟随进入红区的第一批队员撤出医院休整,但因为心里放不下病人,还是执意留在了医院。考虑到于洪志的身体,院领导下了死命令让他至少休息一个星期,可没想到,只过了2天,他又悄悄溜回了医院,出现在病区里。

“还是不能放松警惕,我负责重症病区,如果医护人员交换太频繁会影响对重症病人一手资料的掌握,所以我一定要在。”

然而,坚守在一线一个多月的于洪志毕竟不是钢筋铁骨,他终于倒下了,和他救治过的患者一样住进了隔离病房。

就在人们心急如焚等待他的消息时,2月27日晚11点整,于洪志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出了入院后的第一张照片,这是一张他身穿隔离服的照片,照片中的他面带自信的笑容,手比V型,配上4个字:一切安好!这简单的4个字给所有关心他的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在病房里,他依然是同事们眼中总是挂着微笑的于主任,他也终于有时间和爱人、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微信了。


于洪志刚进入红区参与治疗时


“他这个人就是个工作狂,平时打电话没人接,微信不回的状况很平常,你问他一件事隔好久才可能回你一个字”,于洪志的爱人华莹无奈地说。但是,作为生活在一起16年的夫妻,华莹也深知,大疫当前,不让丈夫这个白衣战士上战场是不可能的,虽然有心疼、不舍,但她仍会理解和支持。

于洪志的女儿今年读初三,他有空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微信里跟毕业复习的女儿说几句鼓励的话,字里行间都会流淌出一个父亲的温情。“我相信爸爸,您会平安回来的!”女儿说。

生活中的老于喜欢听相声、踢足球,是个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又有仪式感的人。他经常和同事们聊那些年在球场为天津队加油的经历。看着躺在病床上的老于,战友们真想让他赶紧归队,更想看看他和大家踢球时,每球必争的可爱样子。因为那样就证明健康的老于又回来了。


于洪志(左)进行深静脉穿刺手术


“为众人抱火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世界开辟道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2月29日,市卫健委、海河医院、河北区建昌道街及春和景明社区领导一行来到于洪志家庭驻地对其家属进行了慰问,与于洪志同志爱人进行了充分沟通,详细询问了家庭情况,落实关心关爱措施,联合为其家属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3月4日,天津市卫健委授予于洪志同志天津市卫健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表彰信写道:“在疫情防控最困难、最危险的岗位上,于洪志同志带领医疗队员们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他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勇敢地逆行向前,以行动诠释初心、用担当书写使命,充分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市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以于洪志同志为榜样,凝心聚力、履职尽责、共克时艰,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抗疫英雄,好人于洪志,愿我们英勇的战士快快好起来,早日重回属于自己的战场!据悉,全市人民的期盼终于迎来令人欣喜的结果。3月10日下午5点,于洪志终于在海河医院治愈出院。



(本版刊登于2020年3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4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尹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