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后疫情时代新工科教育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08-05       

本站讯(通讯员 刘坤 张志金)新冠肺炎疫情对未来世界经济社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为分析后疫情时代新经济、新产业、新基建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新需求,研讨新工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催生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内涵,2020年8月2日,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的指导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后疫情时代的新工科教育:挑战、机遇与应对”研讨会,会议以线上形式进行。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李家俊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高东锋、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创业创新服务处处长廉莉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出席会议并作会议总结。来自工程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产业界的优秀企业家以及来自全国251个单位的近600名教师、学生及产业界代表参会。会议得到政产学研各界高度关注,同步开通了在线直播。会议由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和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主持。

李家俊致辞

李家俊致辞。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中国,改变了现代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改变了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他强调,后疫情时代国家创新驱动和“两新一重”战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激烈竞争、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新期待,对新工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他希望本次研讨会对后疫情时代新工科教育的深入推进,如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微电子学院建设以及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等提供指导,推动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

高东锋致辞

高东锋致辞。他指出,新工科建设正在从轰轰烈烈走向扎扎实实,重点体现在“三个探索”:探索了三路大军特色发展的良好格局,探索了新工科专业布局的优化机制,探索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后疫情时代的工程教育必须强化改革意识、加快变革步伐,发挥领跑作用,全面推进“四新”建设统筹、协调、融合发展。要深化研究实践,推动多元化发展;要创新组织模式,完善多层次布局;要强化协同育人,实现多样化保障。

廉莉致辞

廉莉致辞。她围绕新工科教育分享了我国中小企业在产学合作和用人需求方面的情况。她强调,今天参会嘉宾既有高等教育界的资深专家和知名学者,还有产业界的企业家,希望产学协同育人,进一步促进新工科教育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工序对接。在此过程中,新工科教育将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战略人才支撑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产业界优秀企业家围绕后疫情时代新工科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应对举措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

曾勇作报告

王沛民作报告

一是后疫情时代新工科教育的新挑战、新方向和新战略。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分享了对后疫情时代新工科教育发展的最新思考。他指出,要“危中求机”,疫情防控催生了科技和新工科发展新机遇;要“准确识变”,后疫情时代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要“科学应变”,以更高的站位、更宏大的格局、更长远的视野、更有效的机制推动新工科教育的深化和突破。浙江大学教授王沛民基于文化分析视角,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详细剖析了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挑战”进行了剖析,对工程教育发展“守正创新”的新方向和新战略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建设“大写的新工科”的对策,为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视角。

郎鹏作报告

邢荣华作报告

朱建国作报告

程胜作报告

二是新时代新人才需求召唤新工科教育变革创新。春江水暖鸭先知,产业界对人才需求变化敏感。新工科教育离不开产业界的深度参与,产业界专家高度关注新工科教育。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二所总工程师、首席专家郎鹏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了对新工科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新经济特别是新基建发展对新科技人才的需求,并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如构建战略规划体系,引领高校新工科教育实施等。立邦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生产供应链高级副总裁邢荣华分享了对新基建、新经济的理解,介绍了立邦的中国智能制造如“生产4.0”“物流4.0”等创新实践,并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了自己对新工科教育的理解,提出了立邦对工程教育的新需求。上海振华重工副总工程师兼标准化与信息化管理部总经理朱建国基于在多个专业领域深厚的专业背景,以及对于数字化制造业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提出企业的标准化人才、数字化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呼吁工程教育界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从宏中微观三个层面开展系统性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软件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软件专家组副组长程胜从产业的角度提出了推动新工科教育变革创新的建议,如强化教师产业实践经验和工程技术经验,加强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需求对接,切实提供实习实践的实效性等。

徐晓飞作报告

陈明作报告

三是后疫情时代新工科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后疫情时代新工科教育教学面临新挑战,也面临新机遇。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剖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推动了在线教学、云端课堂等发展,并结合自身参与在线教学、产学合作等方面的实践介绍了有关情况。同时,介绍了哈工大“∏型”新工科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同济大学工业4.0学习工厂主任陈明基于数字孪生和CPS的虚实融合的实验教学探索,剖析了后疫情时代新工科教育教学的新常态。以同济大学网上教学现状作为切入点,介绍了数字孪生的起源、要素及其多学科融合,分析其典型应用。他指出,后疫情时代,由于学生在线上进行了充分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效率也避免了缺少物理设备的冲突,强调要回归物理世界,到实验室验证,认为这将是未来新工科教育教学新常态。

李泽湘作报告

四是新制造与新工科:后疫情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新工科教育要落实到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南方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聚焦于新制造领域,从“新制造:疫情前与疫情后”“学院派创业者”“新工科与科创训练营”三个方面做了分享。他指出,新工科不仅仅是传统工科专业的迭代或改进,而是工程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与范式。通过大湾区制造业实践案例,剖析了面临的新机遇,分析了疫情催生的新需求特别是“宅经济”等,并用学院派创业者的团队案例进行解读,对新工科与科创训练营的实践做了介绍。从高等教育发展演变的角度,对传统工程教育与新工科教育做了比较,对新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素养进行了剖析。

巩金龙作会议总结

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介绍了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推进实践最新进展并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天津大学设计实施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CCII”,并基于实践持续创新,目前已迭代至“天大方案”2.0。学校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通过建设“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储能平台”“智慧城市平台”等校、院、专业三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差异化、梯度式推动“天大方案”落地生根,引领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他系统梳理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脉络和取得的丰富的理论共识与成果。他表示,本次会议研讨了后疫情时代新工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明晰了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谋划了新工科教育发展的新未来,取得了很多极具价值的共识,将有助于指导新工科教育走向扎扎实实的推进落实和质量提升,引领“四新”建设行稳致远,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走向深入。

(编辑刘晓艳 陈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