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赵晖 摄影丁宇)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作了《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主题发言,并从“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这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9月25日下午,天津大学在冯研院召开研讨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就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专题研讨,党委书记李家俊、冯研院院长冯骥才、党委宣传部部长吕静、人事处处长杜青、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及冯研院相关人员参加。

冯骥才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座谈会上聆听了总书记重要讲话之后,冯骥才感慨万千,他说,近年来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大意义、必要性和深刻性,总书记讲得十分透彻、明晰、系统。“让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优势,并成为国家前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这关系到国家‘十四五’期间的文化工作。因此座谈会上我谈了一点个人的思考与建议。“ 冯骥才在发言中介绍,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将中华大地上的非遗项目基本摸清了,约十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进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项目为1372项。已认定的传统村落为6819个。这两项工作,我国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联合国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上,我国居于首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表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现代眼光受到了国际知识界的高度认可。冯骥才在发言中还从“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这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必需给每一项已经列入国家保护范畴的文化遗产制定精确的档案,要为每一项非遗的遗存制作‘遗产清单’,保护工作需要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等。同时,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这是关键问题。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一支奋发有为的生力军。” 冯骥才认为,加强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十分紧迫,瑰丽的中华文化需要有一批真正有知识、懂科学并且热爱文化的人来守候。
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加强中华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李家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职能之一,天津大学打破学科藩篱,在中国非遗保护挚旗者冯骥才等大师的带领下集合冯研院、建筑学院、智算学部、生命科学学院等优势资源,理、工、文相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保护与传承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新时代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出了新要求,天津大学要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人才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创新性、探索性的新范式,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交叉学科,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天大“力量。
(编辑 焦德芳 倪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