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苏轩)2020年10月16日上午,由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主办的“北洋大学与天津”第五届恳谈会在卫津路校区42斋会议室召开。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分别致辞。天津市档案馆(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徐勇,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余新忠教授做主题报告。来自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档案局、天津师范大学、问津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负责同志,以及天津文史研究学者近70人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出版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吕静主持。
雷鸣在致辞中向各位专家、学者、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指出,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借助社会力量重新认识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及其发展道路,深入探究天津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诞生地与北洋大学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密切联系。北洋大学与天津在彼此历史命运上交融交织,对此进行学术探究无疑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研究论题。回顾历史,北洋大学是救亡图存,创新求发展的典型案例。大学和学人自觉承担为天津探索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为当时中国碱业,水泥工业,材料工业,矿冶工业一系列新经济、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时至今日,高校要走向创新的主战场,研究型大学更要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北洋大学昔日的经验如何继续在当下产生影响发挥作用,是我们今后研究北洋大学与天津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之际,学校举办第五届“北洋大学与天津”恳谈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关注和支持天津大学的建设发展,继续深入开展天津大学(北洋大学)与天津的文史研究。
罗澍伟在致辞中代表与会专家学者对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表示了热烈祝贺。2020年新冠肺炎突如其来,全国上下同心抗疫,中国的防疫工作和经济发展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砥柱。回顾历史,2020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外敌面前,中国人民不畏牺牲,取得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走向了伟大复兴的转折点。抗战时期,北洋大学参与合组的西北联大展现出了“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兴学强国”的创业精神和“公诚勤朴、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如今已被编定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优秀传统基因。历史可以洞见未来,但征程却没有穷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精神追求到事业建设,从理想实践到心灵指引,从生存智慧到实时应对,从自觉性到自控力,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传承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中持续发展,在扩大中华文化影响中提升实力,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在新书首发与捐赠环节,王杰教授、宋雪峰总编、王振良教授和周醉天教授向学校研究生代表赠送了《北洋大学与天津》第四、五两辑新书,与会代表向天津大学赠送了书画作品及文献资料。
作为校友代表,王天洁讲述了父亲王传钰作为北洋学子抗战时期在西北求学和参加纺织行业建设的经历。
在主题报告环节,徐勇教授以“史志编写中的概念、规范和体例”为题做大会报告,阐释、辨析了地方史志撰写中的相关概念,对史志的编写体例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同时对史志编写的程序、要点和规范等进行了实例讲解。
余新忠教授做了题为“从昌化石兴起历史说起——兼谈史学研究方法”的报告,以昌化石的历史成说为研究个案,对昌化石兴起的历史进行考察,对昌化石已有的历史成说进行缕述,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抽丝剥茧,进行资料解读、对比、辨正和辨析,形成对已有成说的勘误、解释和思考,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历史研究的方法。
在讨论交流环节,王杰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第五届恳谈会筹备情况及研究成果,提出今后合作研究的方向与成果展示形式的建议。
天津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编宋雪峰介绍了书籍出版的有关情况,同时也针对编辑出版中的规范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为北洋大学与天津的研究提供支持。
天津文史学家尹树鹏代表参会研究人员发言,他回顾了与天津大学多年的合作研究经历,总结了早期天津历史研究的情况,探求当下“北洋大学与天津”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前景和方向,号召学人能够更多挖掘北洋大学对天津城市事业发展、对中国近代工业行业建设和对中国科技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编辑 赵习钧 陈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