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聚焦研究生教育会议】“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 医科专场研讨会召开

      2020-11-10       

本站讯(通讯员 董玥欣)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学习以“一个目标、三个体系、五个统一、八大任务”为核心内容的《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草案)》,聚焦天大医科教育改革举措,11月5日下午,“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 医科专场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行政服务中心第五会议室召开。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招生办主任孙鹤、培养办主任齐崴、学位办主任何芳,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副院长张玲、副书记陈乐,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一昂、副院长黄金海,精仪学院副院长田震,医学部党委书记李振宇,副主任庞博、万亮,及各学院(部)相关教师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医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医学部执行主任明东主持。

会上,黄金海首先围绕研究生培养中资源配置的内容及重要性、现状与问题、重点思考等几方面介绍了生命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他表示,资源配置是高校发展战略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加强高校管理的有效调控手段。他希望未来能在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仪器平台等方面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以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效能提升,统筹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任务稳步向前。

张玲结合国际化人才的内涵、药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有益尝试、未来发展计划及建议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培养经验。张玲指出,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需要针对新时代的新需求,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教学基地、培养模式等做出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立足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模式。

田震针对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队伍建设问题,分享了精仪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业课程管理中的重要经验,并基于导师评聘指标考量、阶段性职责、分类选聘、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生教学等层面阐述了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导师的首要职责,构建“全员、全周期、全方位”的导师培训体系,着力提升导师的全方位育人能力。

医学部主任助理刘爽从医工交叉融合的理念与实践出发,阐明了打破学科壁垒、创新学科交叉理念的重要性。她表示,医学部自成立以来,在学校的统筹规划下,立足医工交叉的优势特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探索交叉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现交叉平台的导师评聘、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和科学评价。

随后,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围绕资源配置、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新思想和新举措。

在总结中,郑刚充分肯定了与会人员对医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的建议,并进一步传达了学校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郑刚指出,大医科板块承载着完善学科综合布局,优化学科生态的重要任务,应当在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培养中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汇聚前沿技术和产业资源,联动政校、医、企的力量;推动医学板块内和相关板块间的学科交叉,创新导学模式体制机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天津大学于9月29日召开了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天津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草案)》,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科交叉培养、国际合作培养、分流选择机制、分类评价机制八大重点改革任务,促进建立完善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体系、创新引领的教学育人体系、全面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

(编辑 焦德芳 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