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大学文化:专家学者谈全球视野下大学文化

      2020-12-03       

专家学者谈全球视野下大学文化

编者按   10月24日,纪念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25周年系列校庆活动之一——全球化视野下大学文化研究第二届天大论坛在我校科学图书馆举行。


全球化视野下大学文化研究第二届天大论坛举行



该论坛以“人文握手科学——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的构成与趋势”和“立德树人、养成家国情怀,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为主题,汇集了国内外知名教育研究者,集中研讨中国现代大学在精神和文化上的追求,分析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的构成和未来发展的趋向,旨在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助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校党委副书记雷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副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大学文化研究会顾问王冀生出席会议并致辞。我校副校长巩金龙,校长助理、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中方筹备主任兼直属党支部书记肖松山及宣传部、发展战略中心、人文社科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由宣传部部长吕静主持。

与会专家形成了以新时代的中国大学要成为文化创新的中心、大学文化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灯塔性”的引领作用等“天大共识”。本报特开辟“大学文化”专版,刊登论坛上部分专家观点摘要,以飨读者。

文化与科学相生相促落脚点要放在人才培养上

我校党委副书记

□  雷鸣


雷鸣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天大老校长吴咏诗认为,“办大学就是办氛围”,我理解“办氛围”是塑造优秀的大学文化,引领校园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立德树人的土壤和空气,潜移默化地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125年的历程,兴学强国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元始,是中国现代大学共同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1895年,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北洋大学建立,由此人文与科学的握手成为中国大学建设与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国现代大学始终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根本是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中国大学要实现文化与科学相生相促,实际落脚点要放在人才培养上,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也就是如何牢牢扎根于中国民族厚重的人文积淀,更好服务和引领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国现代大学由此而生,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奋勇前进。天津大学珍惜这个汲取众长、集思广益的难得机会,将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来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献身祖国教育事业中书写人生华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副司长

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

大学文化研究会顾问北洋大学校友

□  王冀生


王冀生


研究中国大学文化的根植之道,要搞清楚核心、精髓和灵魂所在。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亲民济世。其精髓在于人文化成,以实现教化庶民和促使天下昌明的目的。大学之道的灵魂是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其核心是两个字:仁(即仁道)与和(即和谐)。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大学理想的核心在于“自由理性”。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注重整体、注重伦理道德,而西方文化是以人对物之间的关系为主,强调学术自由。二者之间既对立也统一,离开自由理性去坚守人道和谐是很难实现的;自由理性注重科学,倘使没有人道和谐为导向,可能走偏方向;必定要以人道和谐作为导向,同时发展自由理想。对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的文化脉络和经验教训要进行客观地总结回顾,在我国的两次教育变革中出现了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表现在教育价值的缺失、大学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官僚化对大学的侵袭、教育学术腐败等四方面。

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校这一段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学校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在生命活动中获得新的生命。高等教育既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又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而现代大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由此,大学文化也要成为新型学科。大学文化研究机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育人为本、科学为根、文化为魂是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三个都要抓,三个都要硬,不能两手硬一手软。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一个没有灵魂的大学是一个不合格的大学,没有灵魂的学科再强也强不到哪去,大学要有信仰。全球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之魂,我觉得应该走中国特色综合发展道路,综合当代中国的大学之魂和人道、理性、创新与和谐。

儒家文明与中国大学的核心价值观

国际比较教育学专家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我校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客座教授 

□  许美德


许美德


“儒家文明与中国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从比较高等教育视角谈中国教育的特点”是我研究几十年的题目。回顾世界上大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模式,十九世纪出现了欧洲大陆模式和英美模式,主要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这个领域或范畴从来不谈包括中国儒家文明、印度文明等其他文明的教育,而这两个东方文明的历史确实比欧洲久远多了。我们应该了解和学习亚洲文明,促进西方的高等教育比较学,承认儒家文明的大学模式。我觉得在中国大学研究高等教育,应该把中国儒家文明的价值介绍给国际领域,让高等教育比较学可以更广泛,也包括东方大学一些价值观。特别是天津大学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而又最具现代性的大学,应该把中国儒家文明的价值、中国大学的核心价值和学术传统介绍传播给国际社会,让国际高等教育比较学可以更广泛地包含中国大学的价值观。

新工科发展建设中要强调人文因素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高教学会大学文化研究分会顾问

□  王义遒


王义遒


新工科发展建设中要更加强调人文因素,工程面对的是人,必须非常强调人的需求、人的感情要求和人对物质的要求。新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工科就是要培养新建设人才,而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创新与融合。在新工科建设中要注意以上人文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把学校办好。我们越是新,越要避免过于机械的办学,要加强人文思维。

以博雅教育提高未来公民的韧性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专家

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我校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客座教授

□  查强


查强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文化难题,全面研究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要从人文握手科学的起点、主体维度、社会维度多角度探讨人文和科学的交融对社会变革的引领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机制。家国情怀是需要培植的,要以家国情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怀才能真正融入血液里面,融入一生,融入事业追求,这样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使受教育者会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要做好家国情怀培育,需要在思政教育机制上寻找家国情怀的立足点,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相结合。

人文和科学交融将引领社会变革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王官成


王官成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文化难题,全面研究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要从人文握手科学的起点、主体维度、社会维度多角度探讨人文和科学的交融对社会变革的引领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机制。家国情怀是需要培植的,要以家国情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怀才能真正融入血液里面,融入一生,融入事业追求,这样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使受教育者会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要做好家国情怀培育,需要在思政教育机制上寻找家国情怀的立足点,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相结合。

一切创新都应以传统为出发点

国际比较教育学研究专家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我校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客座教授

□  杨锐



杨锐


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传统及其重要代表人物有孔子、释迦摩尼、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直到今天,这些伟大的思想和传统仍然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关系一方面是多种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另一方面不同传统之间的新关系,所有非西方文化都必须对西方文化作出反映,这是一种共存而不平等的关系。由于全球化进程及西方大学模式的全球推进,尤其是英语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世界知识体系今天变得更加不平等。因此,我国大学中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以及其中每一个个体命运的重要问题。晚清以来我国知识体系由传统转向西方,从传统的经史子集的传统体系转变为以西方经验为基础的学科分类的知识体系,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设置。西方的知识体系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知识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进入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社会方方面面。之所以与自己的传统断裂、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科学与人文结合不好,我个人认为是由于有一点被严重忽略了,即在讲人文时更多指的是传统,论科学时更多指的是西学,由此可见,东西相融还有待深入。我们要重视和审视传统,一切的创新都是以传统为出发点。善于继承才能够创新,同时我们要关注大学双文化或多文化现象,从而研究学人化西能力的表现,研究是什么样的教育经历促成他们成功,以便能够将之推广至更广泛的人群,这也是我们大学文化研究中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立德树人养成家国情怀的天大思考

我校校长助理

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中方筹备主任

□  肖松山


肖松山


家国情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家国情怀在2014年正式写入天津大学章程,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关键词,表述为形上形下、达材成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后,家国情怀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古典主义色彩的现代流行词。

天津大学提出家国情怀是出于问题导向、教育方针和学校使命召唤3个层次原因。家国情怀的含义丰富,体现在每个“天大人”身上,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应该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常说的家国情怀指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有国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复旦著名学者张维维认为,美国人是树木哲学,中国人是森林哲学;美国人强调个体,中国人更强调整体。我准备做的工作就是希望把这两种想法结合在一起,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按照系统哲学分析,我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学生全面发展与大学分科治学、分专业培养方式的矛盾。用马克思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本原理来重新凝练提升大学的功能结构,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创造未来为方向,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高度关联的系统。从探索哲学的思想或者哲学思维范式来看,家国情怀背后的理念叫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幸福学园建设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  张连城


张连城


如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成长成功是学院这几年一直关注投入精力的事业。其精髓在于以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为统领,推进学校的幸福学园建设,进而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时与空上的全方位覆盖、尽职岗位尽职责任,这样才能把立德树人真正融入到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去培养“有追求、有兴趣、有素质、有能力、有自信、有尊严”的六有人才。

大学文化的汇通 行动和转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  蔡文鹏


蔡文鹏


全球化视野下大学文化的研究首先体现了汇通的思想。高校在思政课、课程思政、大学文化与家国情怀等领域的内在逻辑也在于汇通。清代学者讲做任何事情欲求超胜必先汇通,汇通是一种境界。只有这样各部分才能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大的汇通形成一个系统工程,才能在新的时代,新的时期把很多工作做好。我们有很好的传统和基础,需要在新时期加强正确的引导和认识。

关于立德树人和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实则包含大学精神的内容,我赞同中国大学精神四字就是明道济世。从清华大学历史上形成的办学风格、行胜于言的学校校风和行动上看,行动是大学文化凝聚的重要因素。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的成果还要进行转化。在新的时期,怎样通过论坛、文创、通俗历史书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不管对于大学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对于立德树人,还是对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都是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的问题。以这些方式渗透才能促使学生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去接受。如何春风化雨般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是我们后续可能需要探讨和聚焦的问题。

汇聚思想 凝聚天大共识

天大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所长

□  王杰


王杰


“人文握手科学”形成的中国现代大学文化代表了中华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当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的中国大学要成为文化创新的中心,大学文化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灯塔性”的引领作用。大学要构建文化育人结构体系,与“大思政”格局下的育人体系相融合,“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版文字和图片由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提供)


(本版刊登于2020年11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3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彭莉 学生编辑 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