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

      2020-12-29       

本站讯(通讯员杨扬)2020年12月24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与教材建设研讨会上,“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正式宣布成立。委员会主任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担任,教育部高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向云驹担任副主任。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与教材建设的类型及整体实施规划、教材适用的具体对象、教材与适用对象的定位等相关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徐维清,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学位管理处副处长李永乐,天津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处长苏丹等领导出席会议。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致辞,并与冯骥才先生共同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任证书。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树新,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出席会议。天津大学文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宣读专家委员会名单。

雷鸣在致辞中表示,非遗学学科将成为天津大学建筑、人文、智能计算、教育等众多相关学科交叉的重要节点,也将成为培养国家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生发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与教材建设研讨会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到科学的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一步,将会是非遗保护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徐维清在讲话中指出,文化的生命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甚至是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教育高度重视,特别是最近几年,总书记对研究生的培养、学科专业的建设非常关注。如果把教育放大一点,就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必须要变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随后,他从学科体系划分、学科建设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发表了看法。他表示,冯骥才先生9月22日代表文化教育界向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的重要汇报后,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在新的阶段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更多是一个系统考虑,如何在现有的学科体系里去推动相关学科体系化、系统化地发展,需要一批人去进行新的研究。如何做到既有利于培养未来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一个重要课题。

冯骥才先生在发言中表示,如果我们抢救、确认下来的文化遗产没有科学的保护就可能得而复失,保护的力量必须要来自于科学,来自于教育,来自于人才。目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于学科建设的进一步认识,是要确立文化遗产学,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第二个就是文化遗产学跟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学等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学理上必须要讲清楚。文化遗产实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文化之林的基础,是国家文化复兴所必需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但是没有学科,无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便无法满足社会大量的需求。无论如何,要使国家在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上拥有一支真正强大的知识力量和骨干力量,这正是高校教育所要做的。

据悉,专家委员会成员还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顾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苏发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德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赵屹、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教授、天津大学文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天津大学教授张加万、天津大学教授张春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论坛》副主编冯莉。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郭平担任秘书长。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非遗学学科与教材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潘鲁生从建立文化遗产学的国际经验、基础理论研究、教材规划的政策依据、构建教材体系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建设思路。向云驹从学理上思考了两个问题——学科和教材,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了非遗学科人才就业的前景。萧放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尚在建设过程中,为了易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议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论》,并从教材的具体写法、大纲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苑利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学科课程和教材设计等方面发表了具体的见解。王建民从培养什么学科门类的人才、培养哪些类型的人才、教材怎样服务于人才培养三个层面发表了看法。顾军结合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对学科建设中如何把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论述。安德明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保护工作的实践,同时又是一种学术研究,结合国际背景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之间的区别。冯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理论是聚焦的核心,并强调了理论工具的概念、学术关键词的生产以及对象的定位三方面的重要性。张加万认为进行非遗学学科建设,第一是研究,第二是学科建设,第三是人才培养,并从学科应用的主体、非遗科技问题、线面关系和学科建设的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张春彦主要从行业的角度、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对非遗学学科建设发表了个人见解。

本次研讨会由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大学文科建设办公室、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https://mp.weixin.qq.com/s/SukKuvT2-VxWmbw26AhwoA

(编辑 刘晓艳 于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