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宋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追忆在聂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的岁月

      2021-01-31       

本站讯 

聂兰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追忆在聂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的岁月

文/宋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聂兰生先生的弟子、同事中,我可能是与先生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从1988年考上先生的研究生到先生仙逝的三十多年间,同在一个单位工作,住得也很近,能够更多地得到先生耳提面命的教诲。在我人生发展的很多关键之处,都得到了先生的指导和点拨,现在回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

我高考后对于选择学校和专业事先并没有什么想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和全国中小型剧场设计竞赛,天大建筑系的老师和学生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将当时的天大建筑系推向了一个高峰,是吸引我报考天大建筑系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次在《建筑学报》关于剧场竞赛报道上见到了聂兰生先生的名字,当然那时候差距太大,还没什么感觉。

我本科在学的时候,聂先生在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组,那时她早已是冠以先生称呼的名师了。二年级四个设计作业我都没分到先生的指导组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做小型火车站设计时,我做了一个球体切削的造型,指导我们组的高树林老师大概觉得这个方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征求指导旁边组的聂先生的意见。先生来到我的图桌前,铺上草图纸就给我改方案,梳理功能布局,选择结构形式。一边改图一边讲述她的建议,使我深切感受到名师的风范。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聂先生。后来在和先生聊天时,她基本都能想起我们班里她指导过设计课的学生的名字和特点,但应该不记得那次给我改图的事情。

出于对先生的崇拜和敬仰,我报考了先生的研究生。因为她那时还不认识我,所以在考完试后我就冒昧地敲开了先生的家门,恳请先生接收我这名学生。得知来意后,她热情地邀请我进屋,我记不得当时都聊了些什么,但先生的健谈和亲和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我第一次与先生面对面的交流,先生应该在此刻真正记住了我。

考完试后我就到南方进行现场毕业设计。在此期间,考研成绩和录取通知出来了。那时候的通讯条件很差,先生因为联系不上我,就给家父写了封信,把录取结果告诉了我的家人。信中有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忆犹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大概是因为先生看我考试成绩不错不吝溢美之词,而我着实自愧难当。但这句话成了我努力学习在先生面前好好表现的动力和鞭策。

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似乎才找到了学建筑的感觉。一是因为能够得到聂先生的言传身教,二是因为处身于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团队中。天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批下来以后,以彭一刚先生、聂兰生先生为首的导师团队组成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室。我们这些硕士生都是在研究室各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课程。两位先生的指导风格各不相同。聂先生是循循善诱型的,在学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而且一边改图一边交流设计思路。彭先生是醍醐灌顶型的,他的手很快,总是学生的方案还没出来,他已把钢笔效果图画出来了,只要按照他的效果图把平面功能理顺了方案基本就成型了。

1989年研究室的年终茶话会

我研究生在学的1988-1991年间,国内经济形势处在最低谷时期,设计项目很少,先生们为了给我们寻找课程设计题目费尽周折,记得我的研究生课程设计好像只做了一个大邱庄的农村住宅和布正伟老师介绍来的苏联西伯利亚会议中心。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也是先生最操心的。聂先生希望我能够结合实际工程做一个以设计为主的论文。她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山西建设厅总工赵义先生,赵先生给她介绍了山西介休县一条街的改造项目。于是先生就派我到太原与一家设计单位合作承担这项工程。我在现场驻了大半年时间,先生多次亲往指导。当时从天津到太原要坐一晚上的绿皮火车,有时还买不到卧铺。先生患有神经衰弱症,每晚都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可想而知一位年届六旬的老人在路途上所受到的煎熬。还有一次聂先生带着彭先生一起到太原指导我的设计。两位先生趴在图板上,分别勾画街景立面,然后由我来画成正视图。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倍感温馨和荣幸。工作之余,我和赵义先生陪同二位先生到五台山、佛光寺考察,权当对二位先生辛勤工作的答谢。

1990年在佛光寺

由于一条街改造项目的设计内容和深度都难以达到硕士论文的要求,我想以晋中地区的民居为主,写一篇民居方面的硕士论文。和聂先生沟通后得到先生的肯定和支持。在做介休一条街规划的工作之余,我就开始了在晋中地区的民居调研工作,在先生的精心指导和修改下,完成了我的硕士论文,这也成了我以后科研生涯的开端。

我于1991年硕士毕业后,先生看我还有些教学、科研的潜质,就建议我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我人生的又一个阶段。所以说我成长起来的每一步都深受先生的影响和指导。在求学期间,先生指导我做设计、科研,更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教我很多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道理。工作以后,我基本上都是以从先生那里学到的本领和方法去开展工作和指导我自己的学生。

1991年研究生毕业答辩

在学校当老师,职责与建筑师不一样,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我深知自己的科研能力还差得很远,于是在1992年秋季考取了聂先生的在职博士生。学习之余,继续跟随先生从事建筑设计和科研工作。这段时间真正完成了几个实施和获奖的建筑设计项目,使我受益匪浅。

聂先生指导在职硕士生严建伟老师进行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方案设计投标,我帮着画图,周恺老师帮着做模型,最终一举中标并按照原方案实施建成,还获得邵逸夫工程奖。自此以后,河北农大的夏校长对聂先生及其设计风格格外信赖和欣赏,又相继委托了农大校园内的多个建筑设计项目。我跟随先生设计了大学生活动中心,而且基本照原设计建成。看着自己参与主创的作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993年,天津市举行华苑居住小区方案设计投标,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的刘景樑院长邀请聂先生主持方案设计,先生派我到设计院加入其设计团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最终中标并实施。因为这是个在天津市很有影响力的项目,现在提起来还倍感欣喜和自豪。

1996年,我参加了先生主持的江苏宜兴高塍镇示范小康住宅区规划设计。项目虽然不大,但融入了一些新的理念。方案设计以交往单元的构想,通过院落式和外廊式的居住形态,营造出有归属感的社区。该项目建成后获得建设部的优秀住宅奖,这是我个人获得的第一个设计奖项,主要还是跟随先生才会取得的成果。

自1991年起,聂先生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基本都是围绕着地域建筑文化、居住建筑形态、建筑风貌保护等方面展开研究。我参与了其中的3项,博士论文也以城市更新历史街区保护为对象,这为我以后的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也一直是我所从事的设计、科研工作以及指导硕士、博士生的主导方向。

我于1997年初博士毕业,凭借参与先生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成果,同年底就晋升为副教授并成为硕士生导师。因自感水平不够,就要求与先生合带研究生,只作副导师,直至2000年先生到退休年龄停招研究生为止,帮助先生做了两届研究生的辅助指导工作。

2001年底,我被学校委派到山东蓬莱市挂职两年半,协助当地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期间我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在蓬莱,因此在我名下的研究生反过来又委托先生代为指导。我为研究生所找的作为课程设计的蓬莱三仙山景区规划设计项目,也是由先生指导完成的。那时先生已年逾七旬,身体还很健康,精力也很充沛。先生以她那儒雅的气质和敏锐的思维,征服了甲方企业家夫妇,并结成忘年交。每次我从蓬莱返津,这对夫妇都要托我给先生带来礼物和问候。遗憾的是,项目建成后先生已经病重,不能亲临现场观看自己的作品。

这段时间我有三届研究生亲受过先生的指导,对于这些再传弟子来说是一种难忘的经历和幸运。他们也与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到逢年过节也都要到先生家探望或寄来问候。但愿这种提携后辈、尊师重道之风一脉相传,永世不绝。

我从蓬莱回到学校不久,先生的病情就加重了。在先生与病魔抗争的十几年里,我们做弟子的也各尽所能为先生做点事情。我们每次去探望先生,都能感觉到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精神慰藉,增加了她抗击病魔的信心。我住的离先生最近,所以先生有事总是要找我帮忙。对于这种信任我深感荣幸和惶恐,生怕自己力所不能及或做得不到位,辜负了先生的托付。我为先生所付出的,相对于我从先生那得到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2020年9月陪先生过最后一个教师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之楷模,恩泽后人。

仅以此小文追念和感戴恩师聂兰生先生。

2021年1月30日

宋昆

(编辑 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