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北洋铮铮铁骨存 革命英烈千古芳 ——北洋大学部分烈士介绍

      2021-04-17       


编者按:抗日战争期间,一部分北洋师生西迁,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同时还有一部分北洋学子投笔从戎,浴血疆场,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革命烈士马耀南,曾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在反扫荡中牺牲,中共清河区委为了纪念他,将长山县改为耀南县。革命烈士黄诚,曾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处长,牺牲后,陈毅为其题诗:“松冈明月魂如在,记取铁窗仍多情,临难铮铮风骨好,皖山不负夜台行。”还有在冀中光荣牺牲的于奇烈士,在晋西北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张佩怀烈士,在冀南牺牲的马克昌烈士,在太行区牺牲的李恒林烈士,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病逝的刘讷同志,在解放战争东北战场牺牲的王从善烈士和因公献出生命的孙景芳烈士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北洋学子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身上体现了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辉煌中国慰英灵,复兴伟业奏凯歌。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北洋革命先烈,牢记幸福是鲜血换来的,是艰苦卓绝奋斗出来的,勉励师生们努力拼搏,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

马耀南:投笔从戎  以身殉国


2467C



抗日战争时期,北洋大学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民族英雄,他们的光辉业绩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这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马耀南。

革命烈士马耀南,原名马方晟,1924年考入国立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193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马耀南1902年出生于山东省长山县沟西村,17岁时,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24 年,22岁的马耀南受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决心以赤子之心报效国家,他升学的目标是蜚声中外的天津国立北洋大学。

1924 年夏,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大学。这时,正是我国政治舞台发生大变化的时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工人、农民、学生运动蓬勃开展。马耀南从国共合作领导的南方国民革命中看到了国家的希望。这时的马耀南参加了国民党,情绪饱满,十分活跃。在学生中,他是北洋大学学生领袖之一;在政界,他是国民党天津市党部领导成员并与进步教授张友渔接触。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抵制口货,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后,他倡导创办“五三”工厂,以牢记民族血仇,唤醒国人。1929、1930年,天津爆发了工人罢工,马耀南是领导人之一。

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建立反革命政权后,远在北方的马耀南尚被蒙在鼓中。1929年3月,他以天津国民党代表身分去南京出席国民党三大时,看到了官场的腐败,党国要员用贿赂拉拢代表,争选“中委”。马耀南对这些蝇营狗苟之徒的丑行极为愤慨,他拍案泄忿,中途离席。返津后,他参加了国民党改组派,利用各种机会发表文章,从事倒蒋活动。

1930年,马耀南经过6年的北洋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因其反蒋锋芒毕露,他被以“亲共反蒋”的罪名开除了其国民党党籍,并遭到了下令通缉。他速离天津,蛰居乡下,在河北永清县中学当了一名普通教员,继而去江苏南通一所私立大学任教。这时期他彷徨苦闷,在日记中写道:“盗贼横行天下,敲人脑汁,吸人血肉,想来真叫人痛恨切齿。”1933年夏,马耀南应家乡众士绅之请,辞去南通教职返回故里,任长山中学校长。

“七·七”事变、“八·一三”抗战的枪炮声震动了中华。马耀南写道:“上海炮火异常凶猛,全国已入血战状态,自顾尚在此安逸消闲,能不愧死!自即日起,应特别振奋,求有所报命国家,获取较大代价之牺牲,方不愧生世间。”他从长期的实践中已认准国民党政府“抗日无能,治国无方,亡国有道”,而自己是“报国有心,救国无术”,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中共山东省委先后派共产党员姚仲明、红军团长廖容标和鲁北特委书记赵明新同志到长山中学帮助马耀南开展工作,使长山中学的抗战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成为我党坚持敌后游击战的一个战略基点。

1937年12月24日,日寇飞机突袭长山城,群众死伤多人。26日,姚仲明、廖容标在太平庄宣布起义,马耀南带着3支枪、几百元钱参加了起义队伍,从此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1938年6月,马耀南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同年10月,经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等同志介绍,马耀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国民党制造内战磨擦,日寇也大搞“清剿”,斗争更加残酷。同年7月,三支队遵照山纵指示,迂回通过胶济铁路到鲁中山区整军,途中与敌遭遇,马耀南同志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7岁。

马耀南殉国后,千万群众扶灵追悼,“花圈帵帐,哀吊十里。”为了缅怀烈士,中共清河区党委将长山县改为耀南县。清河人民在解放后,将烈士遗骨安葬在淄博市周村区革命烈士陵园。

(本文内容源自《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


黄诚:以血肉之躯  呼唤抗日救国



黄诚,1914年生于河北安次县,1930年秋入北平第四中学;1932年考入天津北洋工学院预科,1934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参加了“民族武装自卫会”“世界语学会清华分会”等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进步团体。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掀起抗日热潮,北平第四中学师生联合开展了爱国运动,物理学教师李直钧、化学老师刘伯忠都是领导人。次年春天,老师被迫退出运动,黄诚与同学们一起秘密筹组了学联。学期末,学校教务处召见黄诚,客气告之:“你们赶快离校吧。”离校后,怀有工业救国理想的黄诚考入了天津北洋工学院预科。没过多久,为了抗议日本便衣队制造的“津沽变乱”,学校发生了两次“学潮”,黄诚也积极参与。那时津沽一带已是日本人的天下,北洋学潮,非同小可。学期末,黄诚再次被告知:“准许预科毕业,但不准进入本科。”面对压力,黄诚不屈不挠,1934年夏,他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此时已是华北危急,国事日非。黄诚在继续学业的同时,仍积极参与着抗日救亡运动,在1935年夏天加入了民族武装自卫会,当年的“一二·九”运动后成为救国会成员。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进一步蚕食中华领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北平各校相继成立了抗日救国会,黄诚当选为清华大学救国会主席。救国会发表《告全国民众书》,喊出了华北学生的共同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黄诚作为清华大学学生请愿游行的领队,带领同学们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以血肉之躯呼唤抗日救国。1935年学期末,学校布告开除了黄诚。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中,黄诚于1936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6年2月29日拂晓,400多名武装军警闯入清华园,手持“黑名单”搜捕爱国学生,遭到广大学生的坚决反击。黄诚等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分子均被列入了“黑名单”。傍晚,又有5000多军警来清华抓人,同学们在救国会的组织下早已作了戒备。名列“黑名单”的学生均有组织地躲避起来。“二·二九”反逮捕斗争之后,黄诚同清华救国会的其他成员一起,又组织了清华同学参加了“三·三一”和“ 六·一三”游行示威。暑假期间,学校以“违反校规,不知改悔”为由将黄诚等4位救国会委员开除学籍,另有13人受到记大过处分。黄诚等被处分的同学在压迫下毫不畏缩,他们一面向学校当局进行说理抗争,一面用自己的切实体验,呼吁“师生合作,一致救亡”。

这年9月,在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教授吴承仕等人的协助下。黄诚转学到中国大学,就读于国文系。10月10日,北平学联在燕京大学召开代表会。黄诚被推选为北平学联主席,同时还担任了中共学联党团书记,同王文彬、孙世实等人一起担负起北平学联的领导工作。北平各校的救亡运动更加蓬勃开展起来。

1937年1月,黄诚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一面保持了同狱外中共北平学委和北平学联的联系,一面组织狱内难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经地下党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营救,他于3月中旬获释。“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中共北平市委指定由蒋南翔、杨学诚和黄诚等人负责接收各校学生中共党员的组织关系,组织各校学生的撤离。8月底,黄诚离开了北平。

1938年春,黄诚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在陈毅指挥的一支队工作,不久调到军部,任军政治部秘书处长、政治部秘书长,协助袁国平等同志开展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1941 年初,皖南事变爆发,黄诚不幸被捕,被关押进上饶集中营。国民党顽军公然诬蔑新四军“叛乱”,要他“反省”“自新”。黄诚义正词严地痛斥顽军:“我们新四军是抗日的队伍。几年来转战大江南北,战绩辉煌,有目共睹,我们一不投降日本、二不掠夺百姓,一心只为抗战救国,不惜流血牺牲,这难道有什么罪吗?难道有什么过可悔吗?”面对威胁,他视死如归:“革命是我们的权利,牺牲是我们的义务,从事抗战,无愧于心。我绝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

1942年4月23日,黄诚从容就义,年仅28岁。

(本文内容源自《文化记忆》一书)


北洋铮铮铁骨存  革命英烈千古芳

——北洋大学部分烈士介绍


张根仁


张根仁(1880一1944):字涵初,安徽怀远城关人;1904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同盟会会员,任孙中山先生秘书;参加黄花岗“三 · 二九”起义;“九·一八”事变后,任东北抗日义勇军宣慰使;1939一1942年赴香港为抗日募款,返回重庆后去世。


赵天麟


赵天麟(1886一1938):字君达,天津人;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法科,1906年作为官费留学生入读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系,190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授予哈佛大学金钥匙奖;1912年,回国任教于北洋大学,1914一1920年任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天津沦陷后,抵制日寇奴化教育、保护爱国师生,遭日本特务暗杀。


吴树德


吴树德(1899一1944):上海人;192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程师、测候室主任;1937年天津沦陷后,为不使气象水文资料中断,他带领两名助手继续做观测记录;由于天津测候所仍按照业务规定向重庆拍发气象电报,他于1944年4月15日下午遭日本宪兵队逮捕,惨遭杀害。


张润田


张润田(1900一1937):字悼甫,河北滦县人;1924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34年,他利用兼任北宁铁路局工务局副局长、代局长的合法身份,以铁路为依托开展对日斗争,并积极支持“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多次策划和组织破坏日寇军用物资补给线;1937年冬在天津被捕,遭严刑拷打、壮烈牺牲。1946年7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缅怀抗日烈士的功绩,天津市民为在抗日战争中天津各界的98名烈士隆重举行公祭和烈士祠揭幕仪式,烈士祠中第六位就是著名的工程界、教育界爱国知识分子张润田烈士。在纪念会上,黄河水利委员会为纪念张润田烈士生前对黄河治理工作的贡献和英勇抗日的精神,专门定制了一个刻有纪念文字约2尺高的纯金纪念杯交其亲属。

刘致中(1904一1942):又名刘以和;192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冶金工程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柳沟铁厂副厂长,太行工业学校副校长;1942年5月25日,工校师生转移到了辽县十字岭,总部机关也到了这里。敌人对这个地区进行“铁壁合围”,左权副总参谋长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在突围中副校长刘致中也英勇牺牲。

于伯显(1905一1942):原名于希增,化名李达,山东招远金岭镇中村人;1930年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学生;1937年冬参加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随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7、8支队东进胶东,后转入胶东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政治部联合出版社工作;胶东《大众报》创刊后,他被委任为《大众报》社电台台长,并于《大众报》创刊三周年纪念日首次发报成功。从此,胶东区不仅可以听到党中央的号令,而且也可把胶东军民的抗日英雄事迹向外界及时播发。1942年11月19日,在牙前县反日伪“扫荡”战斗中牺牲。



刘文华


刘文华(1913一1942):北京人,北洋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专学机械工程;在德国前后学习工作8年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即启程返国,1938年赴八路军总部任朱德、彭德怀之秘书;1941年奉命到冀中工作,因任务艰巨积劳成疾,诊治无效,不幸于1942年6月30日返总部途中病逝。


马克昌


马克昌(1913一1942):字建宏,陕西米脂县杨家沟人;1935年考入北洋大学电机工程系;1935年参加“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1937年赴延安;转年赴冀南抗日根据地开展群众武装工作,历任冀南军区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军区武装部动员科科长、组织科科长(团级)等职;1942年5月,在冀中遭遇日寇扫荡部队,突围中不幸牺牲。


孙景芳


孙景芳(1915一1948):河北冀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5年参加“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随八路军一二〇师转战晋西北;在东北因公牺牲。


张祖舜


张祖舜(1917一1938):河北武邑县人,1938年北洋大学预科毕业;1935年参加“一二· 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革命,在抗战名将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参与兵运工作;后在战斗中牺牲。

于奇(朱树荣):193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采冶工程系;1935年参加“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1937年参加八路军,参加新军在一师二队;从事抗日游击战争,后在冀中的战斗中牺牲。


张佩环


张佩环 193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35年参加“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

李恒林 193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参加“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后在太行区战斗中牺牲。

刘讷 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航空组);1935年参加“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1937年参加八路军,在保卫延安时病逝。

王从善 193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35年参加“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1937年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晋绥抗日根据地工作,后在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上牺牲


房荫枢


房荫枢(1911一1943):天津人,1935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中国飞行员,抗战英烈,南京抗日航空纪念碑上刻有他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驼峰航线”是运输战争物资的线路,往返于中国昆明与印度汀江之间,1942年年末,航委会一纸调令,把欧亚航空公司最优秀的林大纲机组抽调出去,执行“特殊任务”。正驾驶林大纲是技术最高超的飞行员,副驾驶房荫枢原是正驾驶,不仅飞行人员精挑细选,连飞行任务也绝对保密。1943年10月28日凌晨,飞机“失联”,从时间上推算,他们失踪的地方,正好是在“驼峰航线”中最艰险、最难飞的一段。)


刘齐滨


刘齐滨(1908一1942):原名刘福海,山东曹县韩集镇刘岗村人;1928年北洋大学预科毕业;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曾担任鲁西南专署第一任抗日专员;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北大学生请愿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毅然返回家乡刘岗一带,加入了农民抗日互助会。为了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刘齐滨在刘岗村又开办了农民夜校,并结合实际,自编教材,不但教农民读书识字,还向他们灌输革命道理。1937 年底,刘齐滨在曹东南黄岗集一带建立了青年救国会,当选为会长。任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总会长。在刘齐滨的领导下,抗日救国总会的会员很快发展到7万余名,遍布曹县、菏泽、定陶、东明、考城等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为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939年,任中共鲁西南地委统战部部长。1942年4月15日,刘齐滨在张子高村病故。


周保祺


周保祺(1893一1949):江苏淮安县人,1920年北洋大学土木科毕业;1946年参加革命,在苏皖边区人民政府水利局任工程师、山东省河务局工程科长兼技术室主任,是山东黄河主要技术负责人;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受党中央委托,筹建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1949年6月15日,周保祺作为华东解放区的代表,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当选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1949年6月23日因积劳成疾病逝;山东省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立碑纪念。

(文字来源:《中国第一所大学工程学门绵亘图录》一书)



(本版刊登于2021年4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4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