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表马千越在2021年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微电子学院的2021级本科生马千越,很荣幸能够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新生,向给予我们关心与支持的师长和亲友道一声最诚挚的感谢,你们的付出与陪伴是我们圆梦路上的不竭动力,谢谢你们!
我来自天津市蓟州区。天津对我来说,是养育了我18年的家乡,也是我一直以来求学的城市。8月2日这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冯骥才先生主编的《天津文化地图:热爱我求学的城市》。翻开这本图册,伴随着一页页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介绍,从前亲历的美景顿时浮现眼前:独乐寺的古刹晨钟,黄崖关长城的蓟北雄关,解放桥下的沽水流霞,大沽炮台的海门古塞……无论是儿时爸爸妈妈讲起的海鸥手表、飞鸽自行车这些影响几代人生活的品牌,还是如今的“大飞机”“大火箭”,天津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我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也在时间的积累之中历久弥坚。
“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的历史底蕴厚重,诞生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多个“第一”,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学校,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我与天大的故事缘起于天麟班。在第十一期新生学员的线上培训中,了解到赵天麟老校长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校训和他为民族独立奋斗不息的故事,让我还未入校园就怀上了一颗赤子之心。入学后,校史馆中陈列的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穿过百余年的岁月时光,北洋广场前矗立的张太雷像静静凝望着川流不息的莘莘学子,“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的校歌歌词彰显着这座巍巍学府的气质和追求……凡此种种,使我深深体会到,原来家国情怀是刻在天大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我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在2020年,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援疆的征途,把足迹深深印刻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让家国情怀的种子在我心田里生根发芽。天津大学自诞生之时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是一代代天大人的无悔选择。入学后我一直在思考,“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之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我们要将初识天大的新鲜感延续下去,让聚精会神的听讲成为日常,将一丝不苟的作业养成习惯,多听几次“北洋大讲堂”上大师的讲座,使自己成为图书馆的常客。更为重要的是,在钻研和躬行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希望我们在天大的学习生活中,都能收获一点成长,精通一门学问,坚定一份信念。而我的信念,就是作为一名天大微电学子,在未来投身芯片研究领域,为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我们出生于世纪之交、成长于黄金年代,恰逢建党百年之际开启大学生活。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愿我们从现在出发——不忘初心,践行天大品格;砥砺奋斗,书写无悔青春!最后,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谢谢大家!
(编辑 张华 王昊恩 摄影 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