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校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持续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构筑起具有天大特色的“育人大厦”。10月29日,我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推动会举行。会议汇报了学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整体情况,并要求扎实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走深走实,切实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教务处、人事处、体育部、校团委、学工部、化工、建工、精仪、马院、医学部相关负责人及“课程思政”教师代表11人依次作经验交流,展现我校在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面的特色做法和有效探索。本报2-3版特节选教师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天津大学“三全五育”工作推动会会场
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 教务处
教务处副处长杨光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促进全人教育与专业成长紧密结合,学校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以时代责任为使命,依托两条主线、打通三种途径、探索四类模式,建设融汇思想教育、智育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劳动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积极推动通识课程建设工作。一是做好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学校发布《天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坚持通专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发布《天津大学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通识课程5个类别;修订《天津大学教材管理办法》,重点支持通知教育品牌课程相关教材建设。二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学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学院”、近3年开展了226个“课程思政”项目立项工作,覆盖29个单位。三是多措并举丰富通识课程体系。2019年,新工科立项100项,2020年,通识课立项85项,引进34门优质的网络通识选修课程,2021年“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四史类教育”通识课立项34项,与南开大学首批试点互开2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四是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0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课获批国家级、天津市一流课程。发布《天津大学关于推进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通知》,在一流课程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五是依托教改立项促进通识课程建设,其中2021年教改立项中10个研究方向涉及课程建设内容;六是推进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信息化共享,连续两年制作电子通识教育手册。近3年,学校新增200余门通识课。
学校下一阶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实施课程质量提升计划,注重“强特色、调结构、重实践、提质量”:一是依托新工科优势,发挥新工科文理教育示范作用;二是持续优化通识课程结构,持续加强“四史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系列通识课程建设,坚持思政教育贯穿通识教育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同向同行;三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一体化设计,完善课内外联动机制,持续助推课外通识教育课程化、学分制改革和课外实践基地建设;四是加强经费、师资、政策和质量保障,构建高效的通识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落实全员育人责任
□ 教师工作部 人事处
教工部副部长、人事处副处长王娟
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就是让服务学生成长发展成为每位教职工的第一职责,成为每位教职工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全员育人责任。
强化教师评价的育人导向。学校将育人导向融入人事制度改革各环节,在校内人才计划岗位评聘过程中,将教育教学要求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全面考察申请人的育人能力;在人才计划岗位聘任合同中,强化教书育人职责。学校将育人导向融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出台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价体系建设文件,将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评价指标,树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评价导向。学校将育人导向融入院级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在院级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中持续体现育人导向,对教育教学方面予以保证,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指标作为学院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
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多级联动的教师思政工作格局,出台师德考核系列文件。学校加强师德文化建设,于2019年发布了《天津大学师德公约》,组建了“师德宣讲团”,定期组织开展师德大讲堂,传递师德正能量。学校加强师德典型宣传,开展系列评奖评优工作,树立一批正面典型,弘扬优秀师德师风;加强师德失范案例库建设,梳理各类典型案例,定期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引导教职工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优化教师职业培训体系。学校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顶层设计,优化校院两级师资培训体系,注重创新校内研修和校外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线上线下课程,确保师资培训重质重效。学校加强师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涵盖思政教育、发展理念、职业能力、健康管理、双创教育五大培训模块的师资培训课程体系。学校注重加强教师思政课程库建设,目前已形成包括师德师风典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等3个子模块,涉及课程达135门。
今后,学校将从两方面继续推进全员育人职责落地见效:以教师评价改革完善育人机制,推进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完善北洋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推进职称分类评价改革,推动各系列职称评估文件不断优化;推进绩效管理改革,优化学院业绩评价体系。以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育人职责,优化师德考核机制,加强师德问题隐患排查和危机干预力度;加强师德文化宣传力度,持续开展师德大讲堂活动;健全师德警示教育常态化机制,加强师德失范案例库建设;完善校级教师荣誉奖励体系,增强教职工荣誉感。
努力构建具有天大特色的劳动教育格局
□ 学工部
学工部部长赵欣
我校自“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启动以来,校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分类推动落实、提升工作水平,努力构建具有天大特色的劳动教育格局。
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学校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实施方案分解为21个观测点,目前已实现了18项;加强组织保障,建立相关部门定期会商机制,推动落实相关工作;实施劳动教育赋能助力计划,拓展劳动实践场所,设立专项基金,建立校内外19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累计组织劳动教育实践113场,覆盖学生3000人;建设师资队伍,明确专人负责劳动教育,已配备兼职教师53人。
分类推动开展,统筹教育任务落实落地。学校强化生活劳动教育,升级学生生活社区“力行工程”2.0,开展毕业生“归零工程”、整理收纳培训等宿舍劳动和爱国卫生大整治,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美化和劳动实践锻炼;深化专业劳动实践教育,构建“专业+”劳动实践体系;打通本科生科研训练通道,加强学生专业劳动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丰富服务性劳动实践,疫情期间为医护子女义务家教,8000余名学生参加社区值守,建立了100间“北洋梦想教室”,开展了感恩母校等活动,引导学生服务校园。
提升工作水平,努力增强育人实效。学校推动一二课堂贯通融合,在思政课中讲授劳动思想理论,保障本科生劳动教育类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开设34门第一课堂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和24门劳动教育第二课堂课程,其中5门由学院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获评第二课堂品牌“金课”;加强学理研究,编写《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书籍,开展案例评选和论文评比,累计开展13项教学改革项目、6项课题研究,在今年7月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营造良好氛围,邀请先进人物进校园分享“工匠精神”,设立“学生劳动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加强示范引领。
学校下一步将持续彰显时代特征、弘扬劳动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一是完善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有机融合;二是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数量和内容;三是完善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记录学生课内外参与劳动教育情况;四是加强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天大劳动月”“天大劳动周”等特色活动。
发挥美育浸润作用 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 美育工作小组办公室
团委书记管虹
自2020年以来,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其中,美育浸润在人才培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育改革进入“新时代”。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积极落实中央精神,实施了“美育浸润计划”,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写入“十四五”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目标,制定了《天津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在相关部门推动下,我校美育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以来,学校自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国家“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等。此外,学校还举办了庆祝建党百年主题音乐会、校庆歌会、“海棠季”“红叶季”等活动,使美育文化浸润校园。
围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扎实推动美育改革。学校持续推动美育改革,将美育融入“各科各育”,培育高质量美育资源。学校塑造课程体系,挖掘美育价值,新增建设艺术与美学类通识课程45门,开设了33门第二课堂美育课程;在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中融入美育思想,除艺术与美学类,已涵盖具有美育功能的课程300余门;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开设《诗情画意谈力学》、“四渡赤水”板报等“美育”功能金课。学校建设美育高地,推动“以美育美”,坚持筑“精品”,开展“音乐党史”、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活动,提高话剧《侯德榜》等品牌传播力;坚持建“团队”,加强北洋艺术团建设,支持23个院级艺术团建设;坚持扩“资源”,开展“美育浸润计划”系列讲座;坚持建“基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等建设。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师生,创造美育环境,抓好校院协同联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坚持24年举办周末音乐会;改革重组艺术类学生社团25个;每年组织各类人文艺术活动200余项。
下一步美育改革,学校将坚持正确方向,向改革要潜力、要活力:一是挖掘内生动力,倡导美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二是搭建美育平台,使之成为美育高地;三是挖掘美育特色,建设利于普及的美育课程和展演平台。
有序推进体育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体育部
体育部党总支书记、主任吴金克
学校聚焦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扎实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健康第一”工作理念,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2019年8月,学校出台了《天津大学课外体育锻炼必修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2021年8月,对2019年实施的“体育强健计划”1.0进行检视评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天津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体育教育改革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挥好主渠道体育育人作用。学校从2019级入学的本科生开始,设立了《体育锻炼》必修课,综合考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掌握和日常锻炼情况,问卷调研表明,大一、大二年级的本科生中每周锻炼平均3次及以上比例由改革前的20%提升到64%;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融入课堂教学环节,贯通第一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科学指导、优化体育锻炼考核模式;加强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其中8门体育专项课程入选学校课程思政教改立项,覆盖全部专项课的50%;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鼓励青年教师深耕一线教学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完善体育活动与竞赛体系,繁荣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发挥校运动会在竞赛体系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举办了首届“王正廷杯”综合运动会,参赛师生达4500余人。此外,学校注重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天大体育”新媒体平台为依托,近两届学校运动会的图片互动直播浏览量达11万人次;通过开展线下“新生体育竞赛”和线上“新生体育第一课”等活动,激发学生群体体育锻炼意识;加强体育社团和学生运动队建设,通过评选学生体育奖,鼓励学生体育骨干在活跃校园体育文化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中,高水平游泳队在第14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佳绩,为学校再次赢得了“校长杯”突出贡献奖;打造“世界冠军进校园”“校园球类联赛”等系列品牌活动,邀请世界冠军们来校交流,让体育精神传承于润物细无声之中。
学校下一步将继续贯彻落实《天津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进学生体育评价改革,通过发展特色体育活动、持续举办“三大球”校园联赛和综合运动会,进一步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推动学生学习、科研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以一流学科引领 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 化工学院党委
化工学院党委书记赵金铎
化工学院是 “三全育人”天津市试点院(系)和天大试点学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注重抓牢领导体制、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反复论证制定综合改革方案,完善各类育人平台,以一流学科引领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第一课堂育人“主阵地”。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获教育部学科评估“四连冠”、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连冠”,连续5次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并在今年蝉联顶尖学科榜首。学院始终坚持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打造一流平台,支撑一流人才培养。学院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5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本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引领“化工+”新工科建设,完善新工科领军班培养体系,加强各级教学基地建设,创建智慧实验室,加强与一流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培育卓越工程师。
提升育人能力,形成育人合力。学院明确专业教师-导师-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各类人员的育人职责,有机结合校友、企业和社会力量等育人主体,统筹推进全员育人有效融合;强化导师责任,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队伍。今年,1名教师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天津赛区一等奖,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大赛特等奖。
打造全方位育人“大环境”。学院党委做实马院教师担任学生思政班主任制度,要求教工支部参与指导学生思政课后研讨;搭建 “大协同”科研育人队伍,学子在“互联网+”等科技竞赛活动中捷报频传;构建“青年之家”体系,建成书院活动室、心理减压室、成长发展中心等多个育人场所;协同推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挂牌我校首个学生美育实践基地。
以学生发展特点构建教育服务内容。学院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环节,针对本硕博不同学生群体特点,注重提高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准,打造全过程育人模式;学院近3年选派15名辅导员赴10家重点企业挂职锻炼,组织2200余名学生走访30余家企业;系统开展新生行业认知教育,讲好化工专业与生涯教育第一课。
以立体化评价体系检验育人实效。学院创新过程性评价方法,以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评价结果为基础,运用大数据将学生表现映射到“三全五育”各项工作中,通过反馈和补偿机制,不断完善改进工作体系。目前学院已分别制定好本科、研究生两个类型学生的评价体系,经过专题研讨、个人访谈、两轮试点班级点测等,现已基本定稿。
深化全员育人改革 贡献“建工方案”
□ 建工学院党委
建工学院党委书记韩庆华
建工学院作为学校“三全五育”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高度重视、重点推进全员育人体制机制探索,确定了调查研究、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全面总结、跟踪问效的试点工作路线图,抓好改革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
全员育人的切入点在于全员协同。学院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和行动,部署《工作方案》,强化责任意识;汇聚各方育人力量,聘任学校各机关部处负责人和校外专家为咨询委员会委员,为改革方案提供咨询建议;“请进来”“走出去”,发挥企业育人作用,已在中建、中交、中船、中铁、中电建等20多家重点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学院牢牢抓住协同衔接点,各个育人主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深度互动、同向同行,确保全员育人不留“无人区”;在各班全部配备班主任的基础上,推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为每4到6名学生配1位专业导师,为每个班配1位业界导师;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将全员育人融入研究生教育改革。
全员育人改革的关键点在于立德树人。学院重点实施“思政领航、校友导航、家校护航、校企守航、实践助航、榜样励航”六大工程,以学生这艘航船为中心,全员掌舵划桨,航程万里;将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进以辅导员为协调员,班主任、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多方联动的“1+3”本科思政格局建设;坚持导师与辅导员下午茶、辅导员进课题组等好做法,合力下好研究生思政教育“一盘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共建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本科生党支部全部纵向设置,选拔骨干教师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探寻教师参与思政工作的“最大公约数”。
学院将全员育人融入教育评价改革,以正确“指挥棒”破除“五唯”;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今年多项学生科创竞赛取得历史性突破;创办学院品牌“山海讲堂”,广邀杰出人物开展行业与生涯发展讲座;开辟劳动试验田,巩固美育阵地,丰富体育俱乐部载体,将“五育并举”的理念体现到各项日常工作中。
全员育人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制度建设。学院以“岗位说明书”的形式明确各岗位的全员育人职责和工作标准,强化全员育人的责任意识;建立育人成效导向的科学考核制度,不断完善班主任、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全员育人评价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招生指标、职务评聘、绩效工资等重要依据,激发教职工担当作为的内动力。
激活科研育人全要素 深化科研育人成效
□ 精仪学院党委
精仪学院党委书记邾继贵
教育与科研结合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学精神、科研道德和思想品德,培育其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党和国家的一流创新人才。
精仪学院2020年以来作为学校科研育人试点单位,持续激活科研育人全要素,深化科研育人成效。
重视研究、明确制度,牵引科研育人。学院成立了学生培养与发展研究中心,结合定期问卷与访谈加大对学生科研实践、创新创业状况调研,切实把准师生需求;在科研促进教学、人才聘用、双创教育等方面出台或修订制度文件,明确育人职责,优化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体系,保证科研工作始终聚焦立德树人、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
深化教改、同向思政,协同科研育人。学院持续推动专业教学升转改,在新工科建设中增强“科教共同体”;入选全校课程思政试点学院,30余名教师开设了10门通识课,建设了2门校级思政示范课,将重大科研实例引入专业课堂;聘请思政班主任,将“卡脖子”技术等作为政治理论课实践调研主题,在凸显科研特色中强化价值塑造;开设了11门课外课程,让科创教育融入生活,促进全员多维度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道德规范与志向能力。
配强队伍、精准发力,驱动科研育人。学院配齐配强科研育人队伍,推行导学签订培养协议,在晋升中纳入学生评价和育人成效述职;创建科研育人示范团队,有效依托前沿研究培养学生;配备研究生党支部导师、本科生宿舍全员导师、班级科创委员、师生科创梦想导师和数十位企业导师,全力帮助学生科研启航。
搭好平台、打造精品,提质科研育人。学院发挥学科、项目、产业的育人优势,全天候开放学生实验室,升级实验室开放日系列活动;建立了68个校企实践基地和9个校企实验室;连续4年面向大一学生开展科创逐梦训练营,帮助学生尽早入门科研,获评校品牌金课;建设i2i学习实验中心,组织参加高水平赛事,引导学生勇攀科研高峰。
浓厚氛围、文化浸润,深化科研育人。学院研究生第一课、精仪讲堂、精仪师说、精仪研途、i2i沙龙等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指导手册》有力提供科研支持,相关成果获评校十佳工作案例;通过《口述精仪》出版、老科学家学术采集项目、活力实验室建设等积极开展典型选树,引导潜心科研;学院科研育人体系机制进一步健全,本科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实践和竞赛比例超90%;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人获评天津市大学生年度人物第一名,师生共创项目斩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金银奖,师生坚持“四个面向”在助力疫情防控、太空探索、实业强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业绩。
坚持“三个贯通” 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斌
按照学校 “三全五育”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努力实现思政课与思政工作、课堂与课外、思政课与党建工作互相贯通。
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马院现已建成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了每门思政课均有国家或省部级以上项目作为支撑的建设格局;努力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建成“天津大学思政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入围教育部首批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面向本科生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开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等10余门思政类校级任选课;“80后”教师程斯宇讲授的《从红军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课程刷爆网络,成为广大青年学子竞相追捧的网红党史课。
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协助教务处成立了“天津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动员全院近半数骨干教师参与课程思政项目共建,助力一批融合新工科理念打造的专业课获评国家和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今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15个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天津大学的“中心”名列其中,是天津市唯一入选者。
多方合作构建“大思政”格局。学院一方面邀请优秀学工干部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实施“思政班主任”制度,推动思政课教师深度参与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强化一、二课堂协同联动,与学工部、团委共建50余门思政类课外教育实践课,与圆明园遗址公园等多个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由马院教师负责的《兴学之路——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以多种形式开展理论宣讲。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以思政课教师为骨干,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中心和讲师团,迄今已在校内外开展理论宣讲近200场,受众超15万人。
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培养“五术”医学人才
□ 医学部党委
医学部党委书记李振宇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涵养医学生道术、仁术 、学术、技术和艺术(五术)的修养,把医学生培养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课程思政建设纲要》对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天大医学部围绕“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打造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地。
聚焦第一课堂主渠道,培育“仁心仁术”,打造有高度的课程思政。学部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好课程思政建设根基,通过聘请专家顾问、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组织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立项,连续两年立项18项,涌现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积极推进教师担任班主任、学业导师等育人工作,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设立医学试验班,开设医学健康全周期通识课程,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
挖掘第二课堂思政元素,淬炼“医心医德”,打造有广度的课程思政。学部紧扣时代主题,用好课程思政“活教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战疫英雄事迹,举办抗疫表彰大会;组建“有医说医”实践队,编撰战疫故事文集,获评全国最佳实践团队;积极参与“医心战疫”爱心家教和社区服务,主动承担学校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等志愿服务,充分展示“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上好党史大课,组织100名师生连续100天讲述100个党史故事,组建党史宣讲团,举办红色歌诵会等,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创办北洋医学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培育学生医学科学素养,激发科技报国热情;举办首届医科生解剖绘图大赛,参赛作品被“人民网”等多家官方平台推广。
开展“医学人文”浸润教育,培养“敬佑生命、大医精诚”人文情怀,打造有温度的课程思政。学部加强医学史观教育,涵养“医学文化”底蕴,举办附属医院院长讲坛、医学发展史沙龙等,激发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生命教育》品牌公选课,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佑生命的意识;设立体育活动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引导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和健康心态;组织新生“白袍仪式”,强化仪式教育;拓展云端思政阵地,依托学部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党史红色故事、天大医学发展故事,发布微信推送近500篇。
探索“党支部+课程思政”工作方法
□ 机械系第三党支部书记 邢元
机械学院教师邢元
机械系第三党支部有党员28人,主要来自“妙手”手术机器人、“海燕”滑翔机和工业设计团队。老师们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同时,还承担着一些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党支部把“党支部+课程思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邀请马院教师指导,通过理论研讨、典型示范、主题党日等形式,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形成了课程思政的工作特色。
沿“历史维度、社会维度与技术维度”拓展。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以《机械史》中我国古人的发明创造贯穿,形成历史维度;以“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为牵引,形成社会维度;以“人民健康”“国家安全”等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作为技术维度。由此,老师们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政教育导向与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进行了有机融合。
凝练出“三主题、两实践、一探讨”的思政建设方法。三主题分别为“领略中国智慧”“改革创新发展”和“中国制造、天大智造”,两实践为“服务社会民生”与“展现文化自信”,一探讨是“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
疫情期间,本支部《工程图学》课程教师带领学生设计了个性化带呼吸阀的面罩,并使用solidworks图学软件。该教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又强化了工程师“设计服务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真正体会到了“学以致用”。2019年,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接受了宕昌县农产品包装设计的任务,他们带领学生围绕宕昌的蜂蜜、花椒等农产品展开了设计教学,让学生们从了解市场状况、宕昌背景入手,深入挖掘出农产品的文化特质,宕昌的产品包装得以翻新,获得了更高的辨识度和更广的社会认可,学生们体会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的意义和“天大人”“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品质。
形成学习的全过程育人,建设多个课程学习平台。本支部通过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回应学生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探究学生认知和实践的内动力。
疫情防控期间,国家精品课程免费向世界各国开放,并提供了必要的在线答疑、讨论等服务,选课人数达8.3万余人;虚仿实验平台则有效解决了在线课程运行中学习者数量不断增加与实践内容缺乏之间的矛盾,点击量184余万次。目前,本支部承担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4项、校级思政类重点项目1项;2020年获国家级首批混合式一流课程认定1 项;2021年获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1项。
图片提供:唐蒙
(本版刊登于2021年11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2-3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彭莉 学生编辑 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