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赵晖 摄影于福旺)“孙老师,检测土壤最大持水量,是采用新鲜样品还是风干土样品?新鲜样品有一部分已经进行了含水率测定。”
“采用新鲜样品检测,然后根据我们已有含水率进行换算校验。这样更准确。”
在地科院“纳米铁碳团队实验室”,孙富生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进行青藏高原冻土好氧性温室气体排放室内培养试验。
![](/__local/1/56/1C/81571380210B1D626C6042EDD04_9C07E9D7_14AF0.jpg)
因为抗疫需要,天津大学采取了非必要不入校的防疫措施,但孙老师带着同学们做的是持续性试验,他克服种种困难,奋战在科研一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未来竞争力,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封闭的天大校园里,每一间实验室中都有身披工服的奋斗者,向一个个科技难题发起冲击。
![](/__local/1/2A/3E/C82AB032306DE0C2A54FD306442_03DB8FA4_FB13.jpg)
“在全球升温背景下,探明我国青藏高原(第三极)冻土中碳固存机理及其对升温的响应机制,可以为我国当前提出的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和理论指导。我带着学生在做青藏高原冻土好氧性温室气体排放室内培养试验,主要检测升温过程对温室气体(CO2、CH4和N2O)产率的影响,进而推算出冻土中有机组分在升温条件下对温度的敏感性(Q10)。这是需要进行连续培养检测的试验过程,要持续1月时间,不能停。”不能停,这三个字让孙富生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做核酸检测,拿着核酸报告进校指导学生实验。
智算学部副主任冯伟老师聚焦于开放环境的视觉关联感知与计算,开展三个主要的应用场景,分别是开放环境主动视觉感知与应用、移动视觉内容分析与理解、手语识别与手势交互,20多个学生在他的带领下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__local/7/91/28/67426F14D0506C81BDE59B3A53B_2F9D24F1_17CC0.jpg)
“冯老师要带4组学生做不同的科研项目,所以每天一大早赶到学校,至少得到晚饭后才回去。”学生们说,“冯老师常赶不及吃饭,或者就简单吃点东西,继续指导我们工作。”披星戴月,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就是冯伟的日常。
![](/__local/6/59/5A/C60DA9AEEF02608B0898471DB72_AB143096_149FE.jpg)
实验室中,一个课题组正在做与湖南省博物馆的合作项目“可移动文物身份鉴别”,研发成果于今年底就要交付使用。实验中要用到6轴桌面协作机械臂、5000W像素的单反、工业相机及微观显微镜头,这些设备的使用需要现场的调试和指导,有很多技巧在里面。有关的成果也将拓展应用于智能加工3D瑕疵检测任务。55号楼外,另一个课题组正利用无人机和移动相机采集空地多视角数据,测试自主开发的空间关联感知系统的各方面性能。
“做技术研发既需要创新思维,也需要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交流,效率要高很多。“冯伟说。
无论是在线远程教学,还是在实验室现场指导,天大的科研人都坚守在科研一线,用奋斗抗击疫情,迎接春天。(编辑 刘晓艳 韩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