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住校的教授和24小时运转的大型仪器平台

      2022-03-30       

记者刘晓艳 刘延俊 学生记者耿天琪 摄影刘延俊 部分图片由学院提供

化工学院2019级化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潘钱峰趁着疫情校园封闭,集中精力攻克了一篇小论文的撰写,而他的另一篇论文实验也在同步进行中,同时他的毕业论文也已经完成了大半。他的导师化工学院副教授汪洋则一直在实验室陪着他和同学们,这让潘钱峰感到心里踏实。

此次天津疫情以来,根据防疫政策,天津大学执行了严格的防疫管理政策。自3月23日起,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倡导教师非必要不进校,居家办公,虽然学校允许确有需要的教师通勤,并制定了严格的通勤要求。但为了减少给在校的学生们带来风险,很多老师选择了在这个时间,收拾好行装,住进了校园里。

汪洋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接到学校封校管理的通知后,他搬到了校内的公寓住宿。他的想法很简单:要及时关注课题组学生的动态,及时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封校让很多老师都没办法进校了,学校肯定缺人手,有很多志愿服务的工作要做。作为青年教师和党员,他觉得这是他该做的。

化工学院汪洋副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汪洋有两名研究生、一名留学生面临毕业,同时他还是2018级本科毕业班的班导师。“临近毕业,同学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了,尤其是最近考研复试、考博面试等等特殊时期。”汪洋说,和同学们一起“封”在学校里,也让他心里更踏实。

理学院胡适教授在指导学生实验

理学院胡适教授的家人在外地,也还没有孩子的牵挂,除了春节期间休息了几天之外,他都和学生们一起住在校内。确切地说,他是住在办公室,而办公室和实验室挨着。胡老师带着十来位学生,其中三名硕士生面临毕业。十几个学生中,有6位和他一样春节也没有回家,留校做一个产业化项目。“我们笑称,这是‘非常6+1’团队。”胡老师笑笑说,这段时间大家科研和生活都和平时一样,“比如说我,早8点到,晚上10点走。但我并不要求学生们也这样,他们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胡老师笑着说,不想让学生因为自己住校了就感觉到压力更大。

张立兵教授在指导学生实验

因为经常要进行核酸检测,理学院建立了在校教职工的核酸筛查群,胡适老师发现这个群里有30多个老师,有像他一样的专业教师,也有辅导员老师和学院领导。张立兵教授也在这个群里,他住在校园内的公寓里,几乎每天都和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只是周末的时候偶尔会休息一天,如果不是因为有部分原来需要送到老校区去检测的实验不能做,他感觉这段日子和平时并没有太大差别。

机械学院任成祖教授把“家”搬到了办公室

无疑,一些单身或者已成家还没有孩子的青年教师是主动要求被封在学校的主力。但是一些“上有老、下有小”的教师因为紧急的科研任务,也主动进校,带着学生们一起攻关。

在机械学院,任成祖教授这些天正带着学生和工程师一起进行关于滚动轴承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科研攻关,这是国家制造基础专项下的一个课题。原本,任老师已经回到了家,因为孩子还小,需要照顾。但任老师只回家了半天就发现,很多工作无法“线上”进行,学生们有点慌。“涉及到很多工程问题,必须面对面操作,老师不在,学生们很难独立完成。”转天,安顿好家人,任老师又返回了学校,向学校申请了折叠床和被褥,直接住进了办公室,工作和学生们也“就和平时一样了”。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任成祖老师第一次住校,今年1月份那次天津疫情,他就已经住了20多天,只不过那次住在学校提供的公寓中。因为项目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外协,比较受影响,但任成祖老师和学生们的想法一致:把校内能做的先做完。任成祖也发现,他并不孤单,除了学生还有很多教师和他一样留在校园里,比如宋轶民教授、杨绍琼老师,而杨绍琼老师家的孩子才刚刚几岁。

建工学院余建星教授带着同学们准备实验材料

创造一切条件让科研顺利进行,疫情防控封校期间面临一些实验材料无法送出学校加工的困境,一些老师带着学生开启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科研生活。

在建工学院余建星教授课题组,面对实验用管件加工难题,余教授带领研究生亲自切割、加工实验用全尺寸深海厚壁钢管试件,为完成国家重大工程攻关专项,开展了一系列深水、深海结构实验,及时为南海高新装备的设计提供依据。这位年轻时曾有过当兵服役经历的老教授在学生们眼里一方面和蔼可亲,另一方面又严格遵守规则。事实上,自1月份天津疫情以来,这位大腕科学家就一直睡在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仅春节回家休息了两三天。除了带学生科研,他还给本科生在线授课,对本科生和家长进行访谈,疏导封闭管理期间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看待疫情防控措施。每当有同学有抱怨情绪时,余老师也总是很坚定地跟他们说,为了校园的平安,全校上下都在竭尽全力,青年学生更要相信党和国家,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战胜疫情。

在化工学院大型仪器测试平台,邹少兰老师主动留守校园,承担起了整个平台必需现场办理的基本日常事务和一些临时性、突发性问题的解决任务,如网络故障、化学品采购接收领用登记、设备故障检修排查等。

研究生们在大型仪器测试平台做实验测试

这个24小时开放预约的大型仪器测试平台,不仅面向化工学院,也服务全校和社会公共需求。疫情防控期间,尽管在平台工作的其他老师都被封在了校外,但平台却能基本正常运转。中心副主任靳凤民介绍,过去几年,针对学生多、测试任务重而平台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平台建立起了“线上线下结合培训—研究生自主上机测试”的7×24小时的日常运作体系:每年定期在学院网站发布培训计划,研究生自主报名参加,取得相应设备的操作资质后即可在平台界面预约时间段,测试学生在获得门禁授权进入实验室后即可自主开展测试实验;同时聘请取得资质且经验丰富的博士研究生为助理测试员协助测试。这是疫情期间平台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个关键因素则得益于信息化手段:居家办公的老师保持24小时开机,另有QQ群、微信群等方便学生随时反映问题、及时联系老师。老师则通过电脑上远程登录和监测测试仪器工作界面诊断和指导学生调试,尽可能地解决测试中遇到的软硬件问题。

“您看,从早7点到晚12点,几乎都是满的。”调出预约系统里的一周的预约记录,邹老师介绍说,中心整体上能开放的设备都已全部开放,除了部分设备和设备的部分高级功能必须由老师亲自测试受影响外,但凡学生能独立操作的设备、能独立进行的测试,开放程度和使用频次跟平时一样:比如其中三台透射电镜的周使用人次数合计160以上,两台扫描电镜合计80以上,两台X射线衍射仪合计150以上,Zeta电位仪合计50以上……粗略估计,疫情期间的测试量大约为平时平均测试量的80%

化工学院马新宾院长带队检查实验室安全

校园中,像汪洋老师一样,很多老师除了平时的工作,还承担起如紧急送医、校门值守等志愿工作。3月27日,天津大学对全体教职员工也发布倡议,对通勤老师倡议尽量“家校两点一线”或居家办公,非必要不进校;在校园内的则要减少校内非必要流动,尽量自带餐食或将餐食外带用餐;同时,根据防疫形势合理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引导学生理性应对疫情,帮助学生疏解情绪,树立信心,与学生共渡难关。

一方面,实验室里的科研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方面云上的科技讲座,线上的科学研讨会精彩纷呈。师生们守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护校园以平安。

材料学院的同学们正在实验室进行实验

“盼望疫情早点过去,毕业了,我想坐火车去拉萨,沿途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然后一直南下到海南。”坐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大通学生活动中心湖畔的夕阳中,潘钱峰憧憬着这波疫情结束后浪漫的毕业旅行。

(编辑 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