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教学 · 改革:天大十佳优秀本科教学案例

      2022-11-30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进“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更好总结与凝练各教学单位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规律,学校开展了2021年度优秀本科教学集体工作案例评选工作,全校10个案例获评天津大学2021年“十佳优秀本科教学集体工作案例”。本报特开辟专版,介绍获奖案例的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总结凝练一线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经验启示与育人成效。


打开人工智能新世界的大门

人工智能已应用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久的将来,世界将是人工智能的世界。《程序设计原理》是智能与计算大类核心课。该课程建设以践行新工科教育理念,推进“三全五育”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知识水平、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加强教研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并应用于实践。该课程通过融合课堂教学手段、课后实践教学及学科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14903

《程序设计原理》课堂教学中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以程序设计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实际问题。在知识方面,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泛型程序设计基本方法,阐述了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能力方面,该课程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程序设计开发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模,获得问题求解的计算思维,能够利用系统思维和创造思维解决具体问题。在价值方面,该课程培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团队意识,勇于直面挑战、探索真理、把握规律,具备“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等品格。

该课程团队在课程内容、教学案例、实践练习、以赛促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努力打造生动有趣、个性化、循序渐进的自适应学习方式。

一是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应用相结合。该课程贯通学科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多元教学案例库;构建基于知识图谱、推荐系统的自动评测平台和个性化学习推荐平台,实现分层教学。二是将课程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该课程注重以赛促学,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坚持问题驱动、动手实操、多元评价、教学竞赛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同兼顾。三是优化考核方式。该课程重点考核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水平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不断优化过程中,该课程获评天津市一流线下课程,课程建设相关成果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教学团队出版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等,被多所高校采用。近20年来,全校近千名学生参与了该课程相关学科竞赛,获百余项国际级、国家级奖项。参与竞赛的优秀毕业生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行业崭露头角,学校通过设立教学金、奖学金等方式助力人才培养。学校承办国际级、国家级赛事,带动兄弟高校举办学科竞赛;依托该课程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教改项目,发表教改论文、分享经验成果。该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教学中,服务10余个专业。

赵满坤/文图


共筑“强芯梦”同育“芯”人才

微电子学院深入贯彻新工科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四“新”建设的引领下,着力培养一流集成电路领域人才,打造“芯”人才培养领域的“天大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把握新使命,调研人才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该学院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高校示范微电子学院提出的“五问”和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的“天大行动六问”为指导,根据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及时对标查找问题。学院面向师生、企业、毕业生开展问卷、座谈等调研,梳理各方关于“芯”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优化顶层设计,为构建“芯”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基础支撑。

适应新变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长与成才互融共进。该学院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以“强芯梦”为引领的价值观塑造计划,实现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的境外交流项目和活动,为人才培养提供国际国内双融合的交流平台;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培养+专业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素质能力提升,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打造“项目式-进阶型”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研学融合,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以上举措的支撑下,学院形成了以“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全体系、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建设方案。

1C14B

微电子学院本科生参加劳动创新实验室实践活动

解决新诉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协同发力。该学院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方案,提出了在专业发展和育人过程中融入“专政融合、产教融合、师生融合”的“全员育人”建设思路。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任课教师、导师、班主任专业育人优势,开设《创新课堂》《创新中国》课外实践课程,邀请知名校友、技术专家等来校讲学,打造“北洋微电讲堂”“微电领航沙龙”等品牌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二是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赴知名企业实习,进入企业真学、真做、真实践;联合企业走进课堂,共建实践创新类课程。三是建立企业外部师资队伍和学生内部英才讲师队伍,帮助学生提前认识行业,助力人生规划。

构筑新格局,推进“五育并举”,协同创新凝聚共识。该学院以创新人才的特质与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五育并举”,做好全方位统筹,侧重学术、文艺、体育、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以品牌活动为基础,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空间,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平台。

经过探索与实践,微电子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远景规划、着力建设新工科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凝聚优势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工科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贡献微电子学院的实践模式。

刘强 石惠/文 张怡哲/图

加强课程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运筹学是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要工具,以管理中的决策与优化问题为主要实际背景的一门多分支的技术科学。我校经管学部《运筹学》课程组目前有10名教师,研究领域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三大一级学科。该团队师资力量强、科研业绩优秀。

159A9

课程组举办国内教学研讨会

《运筹学》课程组注重优化组织运行,取得了一定经验。一是坚持制度先行,该课程组于2008年制定了《天津大学<运筹学>课程组管理条例》,在执行中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对青年教师引进、课程全面质量建设、课程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制度保障。二是坚持传承与创新,天大是国内第一批在经管类专业开设《运筹学》课程的高校,该课程组是一个有着优良传承的教学团队。该课程组坚持定期开展全体教师教研活动,根据新形势、新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三是坚持合作交流,该课程组注重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依托天津市运筹学会和全国运筹学会等组织,多次成功举办有影响力的教学研讨会。四是坚持国际视野,该课程组教师通过参加国际运筹学和管理科学协会年会等国际会议、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交流等方式,吸收借鉴一流大学先进教学模式和理念。《运筹学》是经管学部第一门接受相关国际认证的跟踪示范课程。

该课程组近年来开展了教学改革,取得了实效。一是实现了《运筹学》课程平台与课程系列的整体优化。该课程组承担了经管学部所有本科专业、双学位、研究生、MBA等“多层次、多对象”的《运筹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持续进行了《运筹学》课程平台与课程系列的协同建设。二是实践了VPC教学模式。对标新工科建设,该课程组探索并实践了VPC教学模式,即价值引领(Value leading)+问题导向(Problem oriented)+案例教学(Case study),既培养了学生解决真实管理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三是加强了“三维教学体系”建设。该课程组提出以课程思政为灵魂,以对象维、知识维和方式维为主轴的“三维教学体系”,结合VPC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四是创新了研究性专题教学。该课程组开展“参与式研究性专题教学”,教师根据科研课题或实际问题形成研究型专题案例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运筹学的思想哲学和研究性专题进行研究学习。

依托运筹学的建模方法,该团队老师近几年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指导“挑战杯”竞赛和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奖。该课程组完成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运筹学》,截至2022年3月线上学习人数超过14.5万人次,位列全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第二名。2021年,《运筹学》分别获批天津市一流课程、天津大学第三批课程思政教改立项、天津大学新工科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立项、天津大学首届“优秀新工科基层教学组织”、天津大学“十佳优秀本科教学集体工作案例”和天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郭均鹏/文 谷叶馨/图

探索新工科项目式教学改革

《电子工艺实习》是一门集中实践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电路焊装、调试等实践能力,每年面向全校10个学院22个专业的1400多名本科生开设。为深入贯彻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该课程负责人肖谧带领教学团队在部分专业开展了项目式工程教育改革。

该项改革指导学生自主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培养创新意识,养成严谨踏实科学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学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该课程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项目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该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持续优化项目。由于学生体量庞大,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是教学团队首要思考的问题。每个实习项目的提出都是老师和学生思想碰撞不断更新的结果。

24E6A

学生在科技体验区体验坦克作战项目

声光音乐楼梯项目是师生互动的代表作。该项目最初的形式是教师规定的红外报警系统设计,可用于防止盗贼入侵。在该基础上,有学生提出将报警音变为音乐播放,项目于是升级为红外迎客系统。后来又有学生提出,将一路红外线检测变成两路,通过分析两路红外线先后阻挡顺序,可实现进出教室的人数统计。再后来,教学团队受好莱坞中国大剧院音乐楼梯的启发,又提出了基于红外光电对管的音乐楼梯项目,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声光效果、摄像头检测等内容,使项目的新颖性及趣味性不断提升。这种教与学互动、推陈出新的实验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实验创新热情。

完善设计,促进项目落地。为充分调动学生项目式学习兴趣,该课程团队中刘高华、李昌禄等老师提出,在北洋园校区48楼一层大厅,建设一个基于多媒体、智能技术的科技体验区,将课程中优秀实验教学案例工程化后进行公开展示。

例如,根据课程中的声光音乐楼梯项目,学生在一层楼梯上布设了传感器,当有人上下楼梯时,楼梯会随着迈步的动作播放音乐。该项目实施后收到了良好反响,得到《今晚报》《每日新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天津大学也成为国内高校率先建立声光音乐楼梯的单位。其他由课程孵化并在科技体验区实施的项目还有坦克对战、音乐喷泉等,由学生设计的蓝牙音箱也作为实习产品被推广到了天津仁爱学院等高校。

教学相长,不断创造佳绩。经过多年建设,《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目前已形成近百项实验教学项目,该课程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实验案例竞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近5年承担教育部协同育人创新项目7项、校级教改项目7项,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30余项,所建设的科技体验区也在校内外师生中获得广泛关注,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贡献了力量。

肖谧/文 刘高华/图

培养具有全过程建造思维的建筑人才

2021年夏季小学期,建筑学院建造研究所与数字化中心为2020级本科生开设了为期3周的《新工科通识课》。学生们自由结组,设计建造,学有所得。

2F884

《新工科通识课》教学场景

该课程创新思路,将动手操作的建造体验实践与知识讲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结合,以拓展视野、提升思维深度为目的,以工具运用、动手建造、编程计算等为实训内容,突出趣味性、挑战性和实操性。该课程强调“动手体验式教学实践”,培养具有全过程建造思维的人才,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二维图纸与实际三维建筑空间割裂等问题,探索了教改方向。

该课程精研架构,通过4个课堂板块来培养学生养成4种思维意识。

“安全操作培训课堂”通过实验室与工具的安全操作培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学生们在第一堂课上系统学习建筑类新工科教学的课程目标、意义、预期成果和整体安排,随后接受实验室安全操作培训,经考核后获得进入实验室实践的资格。

“动手实践课堂”通过电动手动工具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教师在实验室演示带锯、台锯、砂带打磨机、压刨机、平刨机、台钻等各类电动工具和凿子、锤子、手锯、木锉等一批手动工具的具体操作要领。学生依次动手操作实践,加工制作心仪的木工设计作品。

“软件实习课堂”通过数字化建构软件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数字建构逻辑。软件实习组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学习编程相关的数学知识,运用图形设计编程软件将计算机语言与数学结合,掌握了数字设计与计算的相关能力,培养了数字建构逻辑思维。

“建造体验实践课堂”通过现代木结构建筑建造相关教学,培养学生建造思维。建造实践组的学生跟随老师认真分析国内外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类型和典型案例,重点学习了重木和轻木建筑结构的基本设计要点。学生们分组设计并动手建造了比例为1:10的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模型。通过实践,学生们掌握了从木材原料到成品制作的过程及设备、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学习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基础知识,形成了全过程建造思维素养。

该课程通过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培育全过程建造思维人才,探索出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及制造小型木构作品。该课程寓教于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全过程建构思维及创新能力,为接下来的建筑设计及相关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苗展堂/文图

建设天大特色新工科课程教学模式

1E2E9

课程团队参加论坛研讨

2019年4月,“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发布,标志着我校新工科建设正式开始落地实施。同年8月,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设计与建造》系列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团队成立不到3年的时间,在课程建设及新工科教学改革方面就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中团队成员主持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教改项目、学校教改项目12项,获得各类奖项16项。

勇接挑战 高标准建设新工科课程

新工科《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由《设计与建造I-IV》4门课程组成,面向本科一至四年级开设,分别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与思维、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智能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和复杂机电系统开发能力。《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以“重塑知识边界,教学过程与设计流程同步,系统培养综合能力,思维、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为核心思想,将原有多门设计/制造类课程融合,重塑为以“三类五种项目”为支撑的系列课程。

1B679

《设计与制造》课堂教学

该课程团队面临实践颠覆式的项目制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辅助教学技术、有限时间内教授原有多门课程知识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团队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设了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推动学生的学习模式向自主学习转变,做好课前解释说明、课上点睛讲解、课下实践指导,探究项目制教学规律;通过采集学生实践评价、学生反馈、成果展示与答辩、总体设计报告与单元进展报告、个人能力和团队表现,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多个评价单元数据,对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自主探究、提升综合能力。

打破边界 组建多学科多专业团队

该教学团队实践新工科天津大学方案的核心理念,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突破以传统单一学科办课程的形式,融合重组课程内容,开展多学科工程教育。该课程教学团队注重吸纳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参与课程教学,通过发挥团队优势将多门专业基础课分类、分级详细梳理,集体讨论、规划和准备课程,共同备课、试讲、说课,由教师先行完成项目实践,提前解决项目实践中的问题;将传统的设计制造类课程与信息控制类课程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改革方式 以项目为核心科教结合

该教学团队将折展机构、仿生机器人、水下航行器等特色科研成果经过转化设立为课程项目,引导科研课题组的青年教师投入理论课、研讨课和项目实践教学,同时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设计,通过研讨和项目实践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以课程项目的开发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问题探究、高阶思维,也以教学活动塑造青年教师的新工科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转变,打通“以研促教”、“教-学-研”有机结合的途径。

孙涛 郑惠江 张冠伟/文图


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力与创新力

《化工技术基础实验》课程是化工相关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第一门实验课,围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该课程团队在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有效锻炼了学生能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开发线上资源 拓展学生学习广度


1FB6F

课程团队研讨教学创新

通过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化工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团队围绕课程单元操作开发了所有真实实验的虚拟仿真实验内容,让学生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打开电脑即可“身临其境”地操作与实验室相同的虚拟仿真实验设备,还能做在实验室做不了的易燃易爆物品和拆装设备的实验,提升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该课程团队开发了远程智能实验装置,使学生在电脑上即可远程控制实验室内的实验装置,感受到真实的实验现象和状态参数的变化,还能够和天南海北的同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个实验。

重构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284C6

自主开发的催裂化演示装置

针对学生在学习课程前没有接触过工程型实验、缺乏相关工程观念的问题,该课程团队重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强化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将自主建设的虚拟仿真资源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提升课程深度、广度,强化学生实验能力;另一方面以实验中心的现有实验设备为基础,开发了研究型实验内容,为学生从事后续科研实验打下良好基础。该课程实验内容还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职业道德规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革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课该程团队以国家级、天津市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为牵引,搭建了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在平台上同学们可以获得和《化工技术基础实验》课程相关的所有线上资源;通过将线上资源与线下实验有机融合,革新了课程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的“教师讲授+学生实验”模式改为“实验基础知识讲授+在线学习+线上虚拟仿真实验+线下基础实验+研究型实验”模式;强化预习并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同时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该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监督为辅的教学方法,从实验理论知识、线上虚拟仿真实验到线下研究型实验,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要手段,教师的角色主要为伴随与建议,对整个项目进行整体进度把控,及时与学生沟通,负责组织、监督和辅导学生的项目推进。学生可随时咨询教师相关问题,并提出实验计划由教师协调完成实验,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通过创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工程观念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在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天大学生连续4届获得特等奖,为全国唯一,其中3次获全国第一。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化工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已获批天津市一流课程,正在参与国家一流课程的申报工作。

范江洋/文图

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应对新工科建设挑战

智算学部为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享在认知计算、数据科学、智能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以应对新工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为满足专业课程在线实验、在线实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该学部构建了全周期、全过程、全角度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体系。

11EB2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运行状态展示

该学部与企业合作建造了“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由天算平台、天擎平台、天习平台三部分组成,其中天算平台为底层云平台,负责提供硬件及算力,天擎平台为管理和仿真层,提供系统管理服务,实现对各类实验的管理和服务,天习平台则提供各类实验内容。

智算学部注重鼓励教师尤其是大类基础课教师将课程实验由线下搬到线上,教师可根据课程实验要求,选择自建实验还是使用系统提供实验。教师也可以将自建的课程或实验共享,以便其他教师选择使用。教师将课程实验创建好后,学生直接使用即可,这样节省了学生自行准备实验环境的时间,可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放到课程实验上。

在有校园网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进行线上实验,教师也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通过平台远程查看学生的实验进度、检查实验结果、远程指导或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该平台会记录学生使用实验平台的次数,操作某个实验的次数和时间等,以便教师分析学生实验情况。例如,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中,大部分同学在“写时复制”实验上花费的时间远超过其它实验的时间,也超出教师预想的时间。教师认为需要对该实验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实验关键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完成实验。

该实验平台目前由38台服务器、6台交换机、110个“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卡组成,教师自定义开设了17门课程计71个实验,系统自带课程25门计539个实验;日均有200余学生在线使用,最高时有600余人同时使用,有学生实验虚拟机1640个。

李森/文图

地科院构建“三高两全”招生宣传模式

近年来,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和新建理科试验班(生态与环境类)首年招生的双重挑战,地科院积极构建“三高两全”特色宣传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以“高”为标 提升招生质量


1584D

傅平青教授受邀作科普报告

动员高层次师资参与。地科院邀请中科院院士刘丛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傅平青、国家杰青刘学炎等10余位“大咖”教授为“天大地理”宣传代言,引起热烈反响。推出高质量科普报告。学院的《人类与地球系统科学》《地球“氮氮”的忧伤》《探秘深海》《小颗粒,大问题——大气气溶胶的前世今生》等11场融前沿与奇趣为一体的“走进地球系统地理学”科普讲座报告与校院介绍合理衔接,不仅把天大故事讲好、把专业愿景讲明,还用科学前沿点燃了高中学生的求知火焰和“愿与你相聚北洋”的热切期盼。举办高水平专业竞赛。地科院首次在津承办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预赛(天津赛区),邀请南开中学、新华中学等40余所天津市中学的近800名学生来校参赛并沉浸式体验“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学术底蕴和文化魅力,吸引了本科大类在天津招考最高分在内的多名一志愿优质生源。学院还与部分重点中学建立了密切联系,为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全”为基 增强宣传实效

实现招生省份全覆盖。学院院长书记带头,80余位专业教师与学子齐上阵,奔赴9个省份近30所中学和线下招生咨询点,全面开展招生咨询宣传工作,面对面服务考生和家长超过10000人次。在天津,学院邀请天津一中、武邑宏达等中学的百余名学生来院进行研学,近距离感受亿元仪器平台和神奇科研成果,增强宣传粘性。构筑全方位立体宣传。学院充分抓住新媒体传播快、普及广的特点,6月起连续推出“学长带你云游学院”“媒体看地科”“院长微博连麦专场直播”等线上活动,通过热线“云端”引发招生热点,扩大宣传影响力。

以“特”为核 讲好专业故事

注重凝练专业内涵。学院通过设计专业介绍材料、组建招生宣传团队、推送“天大地事”系列推文,着力突出专业“博学专长”的建设理念、“本研贯通”的教育模式、“全员导师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教研相融与能力提升并重的培养过程等专业特色与优势,认真回答“培养模式创新点”“就业前景怎么样”等考生选择专业时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考生与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办学实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招生概况,明示卓越人才成长的机会与路径,从讲好专业故事开始,守好人才培养的第一关。

陈伟/文图

药学院多措并举提高招生质量

持续的优质生源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之一。湖北省是高考优质生源大省,我校药学院自2018年以来负责学校在湖北省的招生宣传工作,持续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抢抓机遇,多措并举稳步提高招生质量。

39AAF

湖北招生组招生宣传现场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和天津市两地疫情防控要求的变化对招生宣传特别是线下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同时,2021年是湖北省实行新高考改革的元年,这既是一个全新的机遇之年,也是各高校在湖北省招生政策修订的变局之年。如何在这一背景下确保良好的招生宣传效果和生源质量是十分艰巨的挑战。

提前布局建立联系 领导教师走进中学

湖北招生组积极提前布局,与当地政府、教育局、校友会等部门取得联系,得到多方大力支持。高考季前夕,校长助理肖松山赴湖北武汉,为校友会捐建的“梦想教室”授牌,与黄冈市教育局、浠水县政府等部门进行座谈交流。药学院领导及专业教师线上线下为高中学子作相关讲座,取得了良好反响,扩大了天大在湖北考生和家长中的影响力。

充实队伍强化培训 精准把握改革政策

除药学院教师外,湖北招生组还邀请了一批熟悉当地情况的湖北籍教师、学生、校友等作为招生宣传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多场线上线下招生宣传专题培训,保证了招生组师生精准把握新高考改革相关政策。由专业教师解读学科专业、在校学生分享学习生活、校友介绍发展前景,这样丰富了招生咨询的形式和内容,为考生和家长留下了良好印象。

线上线下专业服务 重视落实专项政策

湖北招生组根据不同县市、学校、考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宣讲咨询模式,先后举办了8场线上招生咨询会、10场线下招生咨询会,接听电话咨询300余次,针对每个考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一人一策分析情况,提出志愿填报建议;同时高度重视落实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性的相关要求,安排专人负责国家及高校专项政策解读工作。

整合信息统筹分析 实时把握宣传节奏

湖北招生组在招生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好科学研判、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用好当地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发布招生信息,特别是面向优质生源学校进行重点宣传;另一方面在学校招办的指导下,依托生源登记系统收集并实时分析数据,结合往年湖北录取情况分析和调整咨询侧重点,第一时间筛选和锚定意向考生,并提供个性化跟踪服务。

优化保障协调资源 着力提升工作实效

在学校招生工作中,依托“创先作贡献、建功十四五”党员示范岗,湖北招生组设专人全面统筹招生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对师生进行合理分组,按照市、县、校分级规划人员配置,统筹协调时间及线路、配备招生物资,为一线咨询人员提供坚实保障。全组成员奔赴湖北全部13个地级市(州)开展宣传咨询,走进42所重点中学,参加10场大型现场招生咨询会。

经过全体湖北招生组成员的努力,我校连年来湖北省生源质量有显著提升,对稳定新高考改革后的天津大学湖北生源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刘源/文图

(学生编辑 刘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