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十年再出发:党建思政篇

      2023-04-04       

编者按:天津大学始终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前列,把学校发展深深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是天津大学砥砺奋进、跨越发展的十年,也是全校师生守正创新、逐梦前行的十年。

《天津大学报》特开设“十年再出发”专栏,梳理回顾新时代十年来我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进一步探索办学规律,找寻精神动力。本报从本期起将分5个专版报道学校十年来矢志开拓创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深入贯彻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党建引领立德树人 办好世界一流大学

红遍网络的思政教师“层出不穷”,火爆的思政金课“一课难求”;党支部扎根科研教学一线,为“国之重器”保驾护航;精兵强将敬业奉献,把立德树人的“大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让“爱国奉献”的传统与“兴学强国”的使命紧密结合……跨越十年,天津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成效。

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学校党委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党的领导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

14CEA

青年教师程斯宇讲授在党史课上讲述“四渡赤水”的故事

学校持续引导干部师生坚定政治信仰。“举办100场思政理论宣讲,制作100堂微党课,举办100期红色展览……”在天津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中,上万名师生走上讲台、舞台、宣讲台,以青年人的方式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国第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中心”在天津大学诞生。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程斯宇把信仰和情感融入课堂,创新授课形式,带领同学们领略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学生党史宣讲团走到师生中间讲述红色故事,引导同学们把青春梦融入强国梦。

1AACE

我校学生党史宣讲团做“国旗下宣讲”

学校持续强化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从2020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如何讲好网上思政课,让抗疫战场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课堂。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师生党员闻令而动,奔赴疫情防控一线,展现使命担当。

学校不断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党建工作议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党建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落实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修订院级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院级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

“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三个独特’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西方大学的管理模式。”校党委书记杨贤金表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深刻理解‘四个面向’的战略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构建一流大学体系;要把思政工作体系贯穿学校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各体系建设,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

完善上下贯通 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学校党委持续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在北洋园校区,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该“大装置”项目核心团队90%以上都是共产党员,项目组成立了大科学装置党支部。“‘天大人’干‘天大’的事,这是我们的荣耀与担当。”支部党员杨政龙说。十年来,学校持续优化党组织设置,依托重大项目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设置党支部,建立师生联合党支部、纵向党支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学校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题调研和党支部建设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研究制定“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工作规范,编印工作杂志,发挥微信公众号作用,推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

学校始终大力推动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学校实施“对标争先”“领航工程”建设计划,入选18个全国和29个天津市创建项目,设立专项经费开展校级创建工作;通过“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单位”验收;开展“创先作贡献,建功十四五”主题活动,建立“支部+”工作机制,促进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支部工作要坚守教书育人思政课堂的主阵地。”建工学院水利水电第二党支部书记马超说。学校每年举办院级党组织书记工作交流及专题培训,抓实“三强工程”“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论坛”等培养锻炼平台,举办一流大学与党的建设研讨会,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提升工程,专业教师党支部书记符合“双带头人”基本条件比例达100%,3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要全面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校长金东寒表示,“我们要继续优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党建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使各级党组织成为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

年轻的挂职村书记走进甘南大山,帮助村民卖出1万斤挂面;渊博的教授奔波在河源大地为民族地区打造特色科研中心;“书记培训班”“青年骨干教师班”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教学科研骨干……学校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学校严把选人用人关,坚持从事业发展大局和全局出发,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定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办法、试用期考核实施办法、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办法等,规范选任流程;充分发挥院级党组织领导和政治把关作用,做好机关和院级单位行政领导班子集中调整和重新聘任,领导班子层次水平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学校不断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办法,完善“育、选、管、用”的工作机制;开展年轻干部专项调研,举办青年骨干教师读书班,制定年轻干部教师实岗锻炼工作实施办法,十年来选派数百名干部教师参加校内外实岗锻炼和脱贫攻坚、援疆援藏、对口支援、结对帮扶工作。“我很有幸成为百万扶贫大军中的一员,亲历这一伟大的历史征程。”冮浩曾是天津大学派驻到宕昌县的驻村第一书记,他根据当地饮食情况和产业结构,创办了挂面厂,“造血式扶贫”惠及当地村民。在青海民族大学,天津大学挂职干部、建筑学院教授刘彤彤带领学生到瞿昙寺实地调研、测绘拍照,对一系列民族建筑开展断代取证,完善相关资料。“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是亟待我们钻研、发掘的文化宝库。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一名‘天大人’,我要把文章写在河源大地上!”

学校致力完善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健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专家授课、情景教学、访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教育培训实效,累计培训处级干部3000余人次;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有序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探索干部评价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多角度了解干部潜质,建立全方位考核体系;提升机关管理服务能力,厘清部门边界,明确岗位职责;研究制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提供干部发展的舞台和空间;强化院级单位任期目标管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焦德芳 刘文琦 王明辰 梁铭宸

韩尚哲 陈曼珺/文 宣轩/图

思政引领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接力棒已经交到了你们手中,希望大家有‘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努力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去年9月,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为2022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勉励“天大人”立“天大志”,成长为接过民族复兴接力棒的时代新人。

“开学第一课”是天津大学不计学分的“金课”,不仅书记、校长讲,院士、杰出校友也来讲。十年来,天津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夯实育人根基

天津大学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锻造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倾力打造思政金课;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政课与思政工作、课堂与课外、思政课与党建工作的贯通。

近年来,学校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计划”,构建了提升思政课质量的系列制度化措施,如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建立健全新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互评制度、集中命题制度等,目前已建成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建成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入围教育部首批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加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面向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和10余门思政类任选课程。

学校实施了思政课“授课小组制”改革,探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后研讨的有效途径,该教学模式入选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学校制定了《天津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构建起协同育人体系、课程育人体系、创新育人体系、标杆示范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立项、搭建平台、建设资源库、推进教材建设、开展教学研究等,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经验。截至2022年,学校已开展4批课程思政建设立项,培育近200门校级示范课程,其中19门课程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于2021年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类15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还在于多股力量拧成思政育人一股绳,比如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课程思政;实施“思政班主任”制度,推动思政课教师深度参与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强化一、二课堂协同联动,建成50余门思政类课外教育实践课程和一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等。

“三全五育”搭建育人大厦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9年,天津大学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随后出台《天津大学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意见》。学校梳理形成工作台账,明确了8大体系280余条目标任务;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将实践经验固化为制度成果,形成“1+N”制度体系。

26168

我校举办”王正廷杯“综合运动会

学校形成了“教育部试点高校-天津市试点学院-校内试点学院+精品项目培育”多层次的改革创新工作体系;在校内设立了3个试点学院开展精品项目立项,遴选2批精品项目进行经验推广。天津大学“兴学之路”社会实践项目、《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以美化人、面向人人”的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等分获教育部2020年、2021年、2023年“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支持;贾启君老师入选2023年度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化工学院荣获2020年天津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实效奖;学校10项育人成果获评2021年天津市“三全育人”优秀案例。

综合改革带给校园无处不在的活力和美丽。新工科课堂上,学生们眼中闪烁的“星星”,让学习成为一件心潮澎湃的事;“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中,一个个异想天开的设想总能引来“大佬”们的惊叹与赞赏;青年湖上,粼粼的波光中一艇龙舟破浪而来……

天津大学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明确将育人导向融入人事制度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院级单位绩效考核中,明确各岗位育人要求,引导各类教职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育人工作上。学校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总结凝练形成了《天津大学师德公约》,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静康,全国最美教师陈予恕等一批优秀教师典型。

2022年的金秋新学期,天津大学730名师德师风高尚、教学科研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较强的教师有了新身份——师友导师。这是学校创新实施的“师友计划”,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所学专业,“手把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师友计划”已实现4618名本科新生全覆盖。

课内课外讲好育人“大思政课”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16C46

天大实践队为贵州山区农民开办夜校

2022年暑假,天津大学“黔程无忧”实践队赴贵州省山区实地走访调研,并在当地“楼上古寨夜校”等平台讲授了5批次夜校课程,用一盏盏“小夜灯”照亮大山深处的致富路。天大每年都有千余支这样的社会实践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重温红色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服务国家战略”……近年来,师生社会实践中的“明星课程”“明星实践队”越来越多。《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入选国家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寻访总书记足迹”“筑梦乡村”等一批实践项目形成品牌,“有医说医实践队”等获评全国最佳实践队。近年来,全校累计有百余支实践队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荣誉。

在天津大学,思政课第二课堂大到广阔天地,小到学生宿舍。学校自2015年起实行本科生住宿书院制,在宿舍楼内开辟出多个书院,小规模、多场次开展思想引领活动。学校于2020年结合本科生大类招生培养试点改革新设置了“天工”“文津”“瑞恒”3个书院,推动全校书院建设改革升级。2020和2021年,学校分别完成了双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让党建、团建深入学生社区,打造“青椒驿站”等社区育人品牌。2021年,天大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一站式”学生社区也成为学校“青马工程”的依托基地之一。学校构建“学校-学院-班团支部”三级培养体系,通过“5+1+N”模式帮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金东寒描绘了新“天大人”的奋进姿态:“你们将会在科学研究和各类科技赛事中探寻科学真理、展现青春风采;到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欣赏秋季的红叶,给大自然颂诗奏乐;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支教团,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希望;跟随北洋合唱团登上国际舞台,把歌声唱给世界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希望你们充分珍惜和利用天大为你们搭建的各类平台,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注重培养全球胜任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刘晓艳/文 宣轩/图

(学生编辑 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