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学子风采:记王梅迪 李成迪 罗定坤 李预立 商祺晨5位学子

      2023-05-02       

王梅迪:心系国家 与科研同行

王梅迪

顶着朝阳出发,伴着星空入眠。充实忙碌的科研生活辛苦而平淡,却正是我校化工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梅迪的日常。如今,在天大求学的10年画上了句号,他已毕业入职三峡大学,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回想自己的科研历程,他始终坚持与科研同行,勤勉向上、乐观生活,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在科研岗位上不断探索,用积极的心态在平凡的日子里书写了青年博士生党员心系家国、勇攀科研高峰的动人篇章。

为实现心中理想 几度留校迎新“春”

临近寒假,疫情突如其来,当大家还在为如何回家过年发愁时,王梅迪已暗下决心,今年要再度留校过年。这也是他博士期间第二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校过年。

当今世界,淡水水资源短缺,数十亿人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淡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而利用膜技术进行海水淡化,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进入膜和膜过程团队以来,王梅迪一直致力于研究更加绿色、高效的海水淡化技术,希望为解决全球水资源难题贡献自己的青年智慧。

他在与时间争分夺秒,也在为实现心中的理想不断拼搏。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当其他人在休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王梅迪扎根实验室,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及计算机为伴,抱着坚定的信念,补充实验数据,撰写、修改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了课题组第一个在《自然-可持续发展》 (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研究生(天津大学第二篇)。该研究工作首次实现了渗透蒸发技术高效海水淡化,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提供了可行方案,受到了专家的好评与科技部的重视。

良师传授科研秘籍 从“四多”到“四有”

回顾自己的科研经历,王梅迪想起刚进入课题组时导师姜忠义教授的谆谆教诲:“想要做好科研其实很简单,平时我们要多调研、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然后把研究工作做到有趣、有用、有理、有据。这就是好的科研习惯和优秀的科研工作。”

尽管刚接触科研工作时还略显懵懂,但王梅迪把导师从“四多”到“四有”的科研理念一直牢记在心,遇到科研挫折时就反复思索,始终积极践行。对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他认为除做到有理有据,最重要的是有用,科研不是发文章,而是要真正为人民服务。硕博连读6年已临毕业,王梅迪在深耕科研之余,也有很多感悟。他明白科研既要全身心投入,也需要健康的体魄,他会保证每日适度的运动,放松身体、劳逸结合。

“毕业不是结束,更是新的开始。”之前的成果已成为过去,不忘科研的初心才能持续高质量地做好科研。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他更明白自己要做“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有用科研。

庄园/文 王梅迪/图

李成迪:摄影“小王子”

李成迪

当闪光灯亮起的时候,一幕幕精彩的瞬间被记录下来,从一瞬成为永恒。闪光灯背后的他们,却不为人所知。建工学院2019级硕士生、《北洋光影》成员、摄影博主李成迪就是其中的一员。“以一个摄影爱好者的身份,记录生活中的美好与回忆;通过镜头呈现的,不仅仅是美,更是传递一种温度和力量。”他这样定义自己工作的意义。

“大佬”的养成之路

各平台粉丝总数超过2w,作品多次登上“人民网”“新华社”等官方平台。从一个摄影“萌新”,到声名远扬的视频博主,李成迪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平时一有空闲,李成迪就会学习包括构图、审美在内的基本功,参考他人后期制作的奇思妙想,从模仿到自我提升。对网友的热心评论,他会理智对待,当别人对自己作品提出疑问或建议时,他总是会认真思考,并及时回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摄影让我发现生活中有故事的角落,明暗的对比、光线的变化,都会让我惊喜。”李成迪说。为了拍摄“北洋金秋”,他连续3天扛着重达四五十斤的设备,从清晨追赶第一班开往老校区的615路公交车,拍到晚上落日才肯回来。他能熟练报出校园里各种花的名字和花期,“我不想错过‘海棠季’的任何一个美景,所以我必须了解它们最美的时刻。”这或许就是李成迪心底的细腻。

“我是一个浪漫的工科男”

作为一个港口专业的工科男,李成迪却有着诗人一样的浪漫,不被定义、不被约束。

曾经有公司想请他有偿拍摄宣传视频,但被他婉言回绝了。“做一个故事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有压力的情况下就无法全情投入创作,我不想将就。”李成迪如是说。但当有学校社团请他去拍摄或做摄影教学时,他都尽力满足,并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只要是我了解的,都可以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用镜头记录更多天大的美,将这份记录延续下去。”对于成为校园“网红”,他坦言,很开心能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喜爱,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传播天大校园文化的使者。

“不被定义 用心去感悟生活”

2022年1月8日,“奥密克戎”突袭天津。李成迪第一时间主动投入到抗疫纪实和宣传工作中,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感人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他创作的抗疫记录短片《孤勇者》,获得超2.2万次点赞和1.1万次转发,刷屏“天大人”的朋友圈,让许多人热泪盈眶。“把这段特殊的时光记录下来,是我能为抗疫作出的一点点贡献。”李成迪说。

长时间的工作导致他脚踝受伤,但他并没有停下记录的脚步。“做《这世界这么多人》2022届毕业生MV的时候,有太多的情感想要去表达,我今年要毕业了,成为亲历者,心情真的非常复杂。”李成迪深情地说。的确,在天大生活的7年,对他来说有太多的回忆和不舍。“拍摄的时候,有很多个瞬间,让我觉得初入校的场景就在眼前。这是我送给母校,也是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

王尚武 刁世阳/文 李成迪/图

罗定坤:人定胜天 乾坤可转

罗定坤

罗定坤,我校建工学院2018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连续2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天津大学第十六届自强之星”“天津大学三好学生”“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40余项,曾任学校国旗护卫队队员、辅导员助理等,目前已保研至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不同领域、多重身份,使他在奋斗与奉献中感悟自强。“事在人为,成败由我。”在天大的4年,他为自己的本科生涯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学海无涯 上下求索

作为学生,罗定坤不忘学习为本。大学4年,他始终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排名前三的成绩。他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源于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该心怀远方,为国家土木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所以我选择继续深造,将来用我所学来践行‘工匠精神’,为土木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如是说。

罗定坤曾参加“国际混凝土龙舟邀请赛”,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和优秀设计奖。同时,他还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天津市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等7项市级以上竞赛奖项,荣获“天津大学学生科技英才奖”。此外,他还参与了一项市级“大创”和一项校级“大创”。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罗定坤始终坚韧、不畏艰难。对于个人参与的科研竞赛,他坚信努力付出一定会有回报。“此外,收获最大的就是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合适的队友总是可以使大家的心情、思维和兴致都活跃起来,大大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质量。”他表示。

服务奉献 传递芬芳

作为2018级土木2班班长,罗定坤带头服务同学,带领班级多次在学院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他还担任学业朋辈导师,为学弟学妹们提供生活和学业上的帮助。怀着对国旗的满腔热血,他加入学校国旗护卫队,多次完成校内外护旗任务,并2次获得“护旗先锋”称号。他还多次参与家乡抗疫、学校抗疫,担任疫苗接种工作志愿者。

“在服务奉献的过程中能够给社会和周围的人带来一些价值,就会觉得很开心,也激励着自己不断坚持。”这便是罗定坤坚持服务奉献、传递芬芳的动力源泉。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在成为建工学院“山海实践队”一期成员后,罗定坤跟随团队走访了建工行业各大企业并参加了实习,了解了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学习了大国工程精神。该平台组建的“山海实践队”获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实践团队称号。罗定坤自己也组建了“乙路向南”实践队,深入南京,重温革命道路,并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送去温暖与祝福。罗定坤表示,很感谢学院提供了这些实践平台,让他能够和很优秀的学长和同学交流学习,锻炼各种职场能力,更近距离走进专业和了解专业。

“回首北洋四载,收获颇丰,也略带遗憾,但这均已成为过往。明天我们又会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姿态去拼搏、去追梦。”罗定坤的追梦脚步从未停止。

刘婧宇/文 罗定坤/图

李预立:热爱化学的科学“小达人”

李预立

我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预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全氟羧酸的低温矿化》2022年8月在线刊发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该文介绍了一种比目前更温和也更为简单廉价的无害化处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方法。李预立从2020年下半年就开始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他通过计算检验了实验团队对结果的假设,还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了新的假设并被证明是正确的。

温和无害 全新工艺绽光彩

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种离人们生活很近的化学物。常见的消防泡沫液、防水布料和不粘炊具等产品中都存在这种物质。该化合物极为稳定,正常的环境无法将其分解,公开报道显示,进入人体后可能会与甲状腺疾病、高胆固醇和癌症等疾病关联。一直以来,人类处理这种化学物的方式都是剧烈且粗暴的,如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高压焚烧或用电化学法降解,这类方法要求的条件苛刻,成本高昂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李预立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可在120摄氏度的温和条件下对这种物质实现矿化(即从有机物变成沉积的无机物,消除其污染性),且使用的试剂是常见而廉价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水和氢氧化钠;而且处理之后的产物包含无机的氟离子和有机的小分子,都是无害的。“尽管目前课题组只对10种PFAS的分解进行了验证,但可预见的是其他多种PFAS都有可能通过转化成该文章中所提及的中间体并用同样的方法对其进行矿化。”李预立说。

热爱科研 深耕科研创佳绩

本科即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李预立说他很幸运。事实上,这份“幸运”得来并不容易。从中学起就对化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李预立,在我校理学院化学系求学的第一年即加入了党延峰老师的课题组,做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大二暑假,本科阶段同样在该课题组的学长李勃向李预立介绍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肯德尔·霍克教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预立向这位教授发去了电子邮件,介绍了自己之前的工作和兴趣所在,并得到了肯德尔·霍克教授的积极回应。

刚开始,李预立在肯德尔·霍克教授的指导下先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随后得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薛小松研究员的共同指导和西北大学的威廉·迪奇特尔课题组开展合作,用计算的方法来进行反应机制研究的工作。这项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工作,即是“全氟羧酸的低温矿化”。针对人们通常假设的这类PFAS被分解时只能一次分解一个碳,李预立通过计算验证了这种猜测的错误,并提出了自己新的猜测:这种PFAS是可以一次分解2个或3个碳的,全氟烯烃很可能是反应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体。同时,李预立还通过自己提出的机制推测最后的产物中应该有乙醇酸。实验证明,李预立的猜测都是正确的,实验组最终也捕捉到了这个产物。李预立通过计算的方法为实验指明了方向。

“很喜欢化学”的李预立非常享受化学带给他的乐趣,本科阶段他还有其它化学论文发表。本科毕业后,李预立也选择了继续在化学领域深造。

刘晓艳/文 李预立/图

商祺晨:小我融入大我 为绿色化工而奋斗

商祺晨

4年大学时光,从刻苦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到通过参加竞赛与科研等多方面学习,再到投身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她用实际行动,践行“天大品格”,为成长为祖国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努力积蓄力量。她就是天大化工学院同学们口中的“商姐”——商祺晨。

热爱祖国 坚定信念 锤炼初心

商祺晨,中共党员,化工学院2018级本科生;担任化工新工科领军班班长、化工学院学生会第24届执行主席、天津大学学生会常任代表等职;3年加权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连续3年获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天津市优秀学生”“天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等校级及以上荣誉40余项;曾获“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总决赛”全国特等奖第一名、“全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总决赛”铜奖等5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已推免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

“为什么学习?”这是商祺晨进入大学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很快,她找到了答案。她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也是化工学院2018级本科生第一批党员,并在化工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担任宣传委员。百学时的党课学习和百小时的实践志愿活动,让她对于青年党员的时代使命有了更坚定、清晰的认识。“人生的价值在奋斗、在奉献、在传承。”她经常对自己说。4年大学时光,商祺晨勤学勤思,不敢稍有懈怠。她3年总加权成绩92.96,专业排名1/22,年级排名1/537;《化工原理》《化工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97+;积极投入到各类竞赛与科研实践当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她深知,唯有刻苦学习、踏实坚持、练就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具备深入的专业认知与坚毅的品质,日后方可堪当重任。

全面发展 实践塑造多元能力

商祺晨作为学生会公关部干事,多次参加到学校对外交流活动中:联系商家赞助、对接媒体平台……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她的生活,提升了她的能力,也让她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她是学院首届新工科领军班班长,班级收获了“团日标兵”“五四标兵”“先进集体”等荣誉20项;她是化工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带领集体斩获“优秀院级学生会标兵”“最佳人气院级学生会”等荣誉称号。回望过去,商祺晨说:“感谢班上每名同学,平凡奋斗的日子里因有彼此的陪伴而变得闪亮。”

对商祺晨的诸多称呼中,她最爱“学姐”,每当与学弟学妹们接触的时候,她总会想起初入校园时,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微笑、拥抱和鼓励。“感谢天大,让我能够尽情追逐梦想。通过4年对医药、材料、电池三大领域的学习科研,我坚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双碳’政策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引领下,我选择新型微化工过程作为研究生攻读方向,立志为早日实现我国化工过程的绿色化、高质量化、本质安全化而奋斗,将天大‘兴学强国’的使命接续传承,不负母校、不负青春、不负时代。”商祺晨表示。

张嘉铭/文 商祺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