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立德树人:我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17       

坚持“三个贯通”协同育人

——天津大学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天津大学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指向,以内容建设、对象研究、新技术应用为着力点,将新时代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智慧思政相贯通,即“三个贯通”,探索协同育人规律,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音共律、主干渠道与其它渠道相互融通,辐射带动区域、周边、西部近百所学校共同探索构建新时代思政课“三个贯通”协同育人体系。

探索协同育人规律

构建协同贯通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学校成立了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天津大学),推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校级集中培训与学科大类分组结合,建成了《工程伦理》《人工智能》等100余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了“思政课+新工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天津大学),定期开展理论培训,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打造“思政课+师友导师+日常思政”协同育人队伍;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打造“思政课+虚拟仿真+智慧思政”协同育人平台。

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

形成协同贯通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学校明确了思政课“授课小组制”,使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联动,贯通课上和课下,协同理论和实践,联结思政课与专业课,点燃协同育人的“三把火”;建设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开解学生思想困惑,为“00后”大学生“画像”;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打造了50余门思政类课外教育实践课程,每年组织700余支社会实践队、3000余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把课堂搬到广阔天地中。

17502

学生参加新生思政辩论赛决赛

创建协同贯通的思政教育工作载体。学校举办思政辩论赛,建设理论宣讲团,推进“青马工程”校院班三级体系;开展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建设,挂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课堂上“讲道理”与课堂外“尚实践”贯通融合;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征,积极建设网络思政平台,使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举办“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共建共享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服务全国100余所高校思政课教学。

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畅通思政课多向育人路径。学校党委成立了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思政工作各要素;建设“大课堂”,完善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贯通理论与实践;搭建“大平台”,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守正创新,推动“互联网+”云课堂梦想教室建设,贯通线上与线下;建好“大队伍”,推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师友计划”“银发计划”等举措,贯通专业教师与专门队伍,推动思政工作有机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研究思政课育人规律。学校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指导思政元素融入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设置了专项研究课题,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研究;着眼学生心理需求开展持续调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规划学生工作,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深化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紧跟现代信息技术步伐,拓展构建全息化、可视化教学流程,探索沉浸式、交互式学习的有效途径,深挖科技赋能教育研究。

建设思政课育人架构。学校明确目标追求,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校院两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形成了一体化建设思路,实现了立德与树人有机结合;学校明确功能任务,结合工科、理科、文科和医科专业特点分层次、分类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设了6个示范学院、45门示范课程、181项教改项目,实现了因材施教、因课施教的育人范式;学校明确职责要求,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结对共建,互动发力,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格局。

强化“三个贯通”评价。学校强化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贯通评价,聚焦作为思政育人“主力军”的师德师风评价,协同作为育人“主战场”的联合机制评价、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坚守引导评价和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质量效果评价;强化思政课与日常思政的贯通评价,聚焦全员育人的政治认同评价、全程育人的思想认同评价和全方位育人的情感认同评价;强化思政课与智慧思政的贯通评价,聚焦线上线下氛围育人评价、校内校外综合育人评价和虚拟现实场域育人评价。

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显著提高。学校获批全国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3门思政类课程和9门共建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每年线下受众4万余人;打造“人人门门堂堂”思政金课,初步形成“一课一品”格局,思政课“授课小组制”入选2018年度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学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青年教师程斯宇的党史课成为火爆全校的“抢手课”,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满意度与认同度提升至92.3%。

改革的辐射引领效应不断扩大。学校改革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多篇理论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改革经验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近百人次受邀参与中宣部“三十讲”“学习纲要”“理论热点面对面”和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生系列读本等通俗理论读物编写工作。学校与对口支援高校海南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单位合作,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行研讨交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校与天津市50所中小学“结对”共建,获批“天津市区校思政课协同培训与研修基地”。

学生选择投身基层、报效祖国的比例不断攀升。学校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统领,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积极投身国家核心技术难题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毕业生选择国家重点行业与单位的比例持续上升,赴西部艰苦地区某核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近两年成倍增长,涌现出一批投身国防军工领域、奔赴西部等基层单位的优秀毕业生。近十年来,学校累计输送千余名学生投身基层工作,2023届毕业生赴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人数超60%。

推动育人实践走深

系统布局,探索“大思政课”实现的有效途径。为建设好思政课,要对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保障条件等进行体系构建,共筑协同育人“同心圆”,强化合力育人“向心力”,铸牢铸魂育人“共同体”。在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同时,学校则更加注重解决日常思政常见的“重活动、轻引领”及课程思政容易发生的“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

全员参与,形成多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建设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打破院系、部门、学段的壁垒,各学科专业教师、各学段思政教师、学工队伍教师等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不断推动育人活动系统化、教学模式制度化,逐步形成一套从课前到课后、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育人机制。

178C5

学校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全程育人,推动互通互联互融。学校通过构建“线下+线上、理论+实践、专业+公益”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样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学校推动线上线下互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手段,构建全息化、可视化的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学校推动理论与实践互联: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推动“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打造学生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舞台;学校推动专业与公益互融:通过组建师生理论宣讲团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进行理论宣讲,引导学生从“看一看”“讲一讲”到“做一做”,增强社会责任感。

孙鹤 张昊 靳莹

王磊 张宇 赵宇/文图

名师云集 共启心智

——化工学院深入实施“师友计划”纪实

为切实加强本科生思政工作,完善通专融合、本研贯通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三全五育”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化工学院党委主动谋划,结合实际制定了学院“师友计划”实施方案,广泛动员师德师风高尚、教学科研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师友导师”,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引领和指导,构建起辅导员、班主任、“师友导师”协同配合、优势互补的全员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 彰显“大师引领”

2022-2023学年,化工学院党委为所有2022级本科新生和4个年级的领军卓越班学生选聘了110余位“师友导师”;2023-2024学年,为所有2023级本科新生选聘了56位“师友导师”,实现了“师友导师”的全覆盖。担任领军卓越班的54位“师友导师”中,29位(50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47位有正高级职称,占比87%;担任2022级全体新生的62位“师友导师”中,29位有正高级职称,57位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巩金龙等在内的数十位知名学者、教授均担任了“师友导师”,充分体现了化工学院的“大师引领”。

2023年9月,化工学院召开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会暨2023级“师友导师”师生代表见面会,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应邀出席会议并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和“师友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杨贤金代表学校对化工学院主动谋划、积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和“师友导师”队伍建设表示充分肯定,对担任“师友导师”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他提到,学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要通过学校的培养让同学们成为未来的国之栋梁。杨贤金希望广大教师要主动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同学们要刻苦学习、努力锻炼、和老师保持良好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他希望化工学院进一步凝练开展“师友计划”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更多优秀教师参与本科生思政工作,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育人力量共同为学生扣好大学阶段的“第一粒扣子”。

突出亦师亦友 构筑“师友”温情

“师友计划”实施后,“师友导师”们主动融入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他们或带领学生们参观实验室,或在办公室畅谈职业规划,或走进宿舍与他们并坐交流,或与大家共庆国庆校庆双节,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们收获满满。

“师友导师”有的以“侃大山”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倾听他们真实的想法;有的以“见微知著”的方式从关键时间节点进行具体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有的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不定期走访学生,在一次次沟通中疏解学生的真实困惑。“师友计划”实施以来,学生反映的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复,学生的专业认同也进一步增强,电化学专业2023年确定主修专业时报名人数超过了300%,较往年有大幅提升。

235E6

张丽霞(2排穿灰衣)带领学生采山楂制作罐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化学工艺系姜忠义教授不仅与所联系的6位学生面对面交流学习生活近况,为他们指点迷津,而且还请大家共进午餐,交流在校生活期间的所思所感。此外,化学工艺系张鹏老师专门参加了学生“争一口气”沉浸式话剧演绎特别团日活动;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张丽霞老师带领学生采摘山楂制作山楂罐头;巩金龙老师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晨跑活动;化学工程系李阳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素拓活动,吴送姑老师自掏腰包邀请学生吃饭交流,“师友”温情暖心间。

48FB7

吴送姑(左4)邀请学生聚餐

学院还鼓励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以“导师团”的形式组团担任学生们的“师友导师”。以化工学院一碳化工课题组为例,课题组中马新宾、王胜平、张生、赵玉军、王悦5位教授和李茂帅副教授担任了“师友导师”,他们共联系了12位领军卓越班学生和29位大一新生,充分将团队优质的科研、教学优势转化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领。在与学生的见面会中,马新宾教授与学生们分享了自身的学习成长经历,讲解了化工行业知识。他鼓励学生们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关注化工行业发展,加强体育锻炼,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一流化工领军人才。

加强总结凝练 提升工作实效

为扎实推进“师友导师”计划实施开展,化工学院多次组织师生交流评估,不断提升“师友计划”工作实效。

学院党委组织召开了“师友导师”工作交流推进会,与会“师友导师”代表就新学年“师友计划”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学生代表分享自己与“师友导师”的故事,言语之间流露出与“师友导师”建立的深厚情谊。

为深化“师友计划”实效性,学院对“师友导师”工作进行了总结,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征集导师工作案例,学生主动提交感受收获,学院征集并整理了第一批11个工作典型案例,同时从学生中征集了8篇“师友故事”,编写了《“师友导师”工作案例汇编(一)》。杨贤金为案例汇编题词:“大学犹如大海,老师和学生犹如海里之鱼,学生在跟随老师从游中,学会如何为学、为事、为人,最终成长为国之栋梁。”

通过实施“师友计划”,化工学院的导师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实现了对学生的学术引领,也让学生们收获了更多的关心关爱。下一步,化工学院将不断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师友导师”协同配合、优势互补的全员育人体系,持续做好“师友导师”选聘,同时在就业领域等推动导师深度参与育人实践,进一步搭建、畅通“师”“友”沟通机制,持续征集“师友”故事及案例,选树推广典型,不断完善通专融合、本研贯通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

靳学峰 赵书航 马倩/文图

(学生编辑 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