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刘晓艳)“这是对我的鼓励。”杨全红教授说,他更愿意以此激励自己做更多有价值的事。4月29日,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天津市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天津礼堂召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杨全红教授被授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杨全红,民盟盟员,天津大学教授、博导,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先进碳与电化学储能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在天津大学,熟悉杨全红教授的师生都会被他身上的“浪漫”气息感染。这位材料化工领域的杰出教授,把最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做得浪漫非凡;把最严谨治学的课堂讲得妙趣横生。
杨全红自称是一位有着34年“天大龄”的老天大人。1994年从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本科毕业后,杨全红进入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完成了硕博阶段的学习。也就是在读研期间,他开始接触到碳材料并为之痴迷,直到2006年他回到母校天津大学建立自己的课题组,从未离开过让他醉心的“碳”。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先进电池用碳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突破。17年发展历程中,课题组始终努力用电化学工程的思想去解决电池的问题,逐步创立了在学术界、产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NanoYang品牌,而团队的使命即是用“碳”撬动未来电池的发展历程,让二次电池更快、更高、更强。
杨全红说,自己是幸运的,他们的研究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严丝合缝”,搭上了锂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这辆超快列车,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杨全红带领课题组破解了多项先进电池碳材料难题,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专著3部,他人引用41000余次,连续六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为中国新一代绿色储能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发明石墨烯导电剂技术,在行业内首次提出“至柔至薄至密”碳导电网络构建原则,以低“碳”方案引领锂电池技术升级,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率先提出“致密储能”理念,发明致密多孔碳制备技术,构建了覆盖中、美、日、韩的国际专利池,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为,他深耕产研融合,以基础研究驱动未来电池技术革命,以原创性、引领性技术驱动能源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构建了中国和国际60余件授权专利在内的电池用碳材料专利池。发明了锂离子电池低成本高比能“微米硅碳”负极,建设了全球首条500吨级微米硅碳产线,引领锂动力电池产业升级。建立了“筛分型碳”结构模型,刷新了钠离子电池商业负极材料容量世界记录,获工信部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一等奖,期待可以帮助钠离子电池踢入产品化的临门一脚。
从2007年开始,杨全红一直坚持上一门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创新课《简单造就神奇:从富勒烯、碳纳米管到石墨烯》,这门课如今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本科公选课之一。杨全红的一首小诗《墨烯·芳华》:“芳芬聚六缘,华彩烙烯环。盛放薄柔范,开屏满溢香”尽管形容的是烯环之美,但显然他更愿意化身科学中“美的使者”,将他体悟的这份科学之美传递给更多青年学子。
对教学的醉心,也让杨全红在科研之外收获了作为师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过去的17年中,从一师一生发展而成的NanoYang也逐渐成长为享有国际声誉的碳材料和先进电池研究团队,培养的学生4人获国家杰青和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3人次获《Carbon》杂志碳材料科学杰出博士论文奖,40余人次获欧洲材料研究学会研究生奖、省级行业协会优博论文等。多名学生创办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天津大学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成长为新能源行业领军力量。他们在通往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以及产业领军的路上踔厉奋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杨全红参与全国政治协商,积极撰写提案,为推进科教兴国建言献策。近两年他持续关注高校高质量科技成果服务发展转化,以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强制性实验室保险制度的问题,并将其写成提案带到全国两会的会场。“我提出的实验室保险问题,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人寿财险天津公司敢为人先,创新性地明确了实验室保险的‘责任险’属性,推出了保障实验室安全的新险种:实验室一切险。希望可以逐步赋予其类比于‘交强险’的职能,建立全覆盖的强制性实验室安全保险体系,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保驾护航。”杨全红教授说。
“做有用的研究、讲有趣的故事”是杨全红教授课题组的座右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他也将带领团队继续向前。
(编辑 赵晖 常可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