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脑科学研究计划主要瞄准幼年期孤独症和智力障碍、中年期抑郁症和成瘾、老年期退行性脑疾病三类问题发力
◇近年来,我国在脑科学研究队伍、研究平台、技术水平、产业转化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结合不足、资源分散等现象
学生在天津大学脑控系统研发与集成应用实验室内上课
当前,全球各国相继实施脑科学研究计划,以促进人类对大脑认知,探索治疗脑疾病的新方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中国在脑科学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但相关创新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亟待加强研究与临床联系、促进科研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优化经费投入机制等,争取脑科学研究获得更大突破,更好满足疾病治疗需求。
人脑的“神秘”限制疾病诊疗
脑疾病是由大脑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均寿命提升,以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渐冻症等为代表的脑神经类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脑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大脑相关疾病是所有疾病里造成社会负担最大的,约占人类对疾病总负担的28%,且具有不断升高趋势。
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许多患者劳动能力降低或失去,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脑疾病治疗手段仍较为有限。全球范围内,脑疾病治疗方式的创新突破进展相对较慢,相关治疗手段多年来并没有显著进步。现有药物大多只能缓解症状,且随着病情发展疗效下降、副作用增大,难以完全阻止病情发展。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脑科学研究水平不足是制约脑疾病治疗突破的重要原因。科学界对大脑认知的局限,阻碍了对脑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相继启动脑科学研究计划,以进一步了解人脑工作机制。记者采访了解到,相比西方国家的研究计划,我国脑科学研究计划主要瞄准幼年期孤独症和智力障碍、中年期抑郁症和成瘾、老年期退行性脑疾病三类问题发力。
重庆金凤实验室脑病机制课题组负责人刘冲说,科学研究帮助深入理解脑疾病发病机制,发展新型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早期诊断策略,使脑疾病在初期就能被发现和干预;帮助建立疾病预防体系,减少脑疾病的发生概率。
脑科学研究堵点何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在脑科学研究队伍、研究平台、技术水平、产业转化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结合不足、资源分散等问题,不利于进一步突破。
脑科学研究和临床联系的紧密性有待加强。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脑科学研究偏重基础研究,为深入理解脑功能和脑疾病的基本机制奠定了基础,但尚不能较好服务临床需求。需在技术研究和临床之间建立更强的联系,深入探讨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推动开发新型治疗方法。
脑科学研究原创性有待提升。刘冲说,我国脑科学研究相比欧美起步较晚,当前更多是在跟进国外研究,原创性工作还需加强。比如,细胞治疗等前沿治疗在逐步开展,但仍缺乏原创性治疗手段;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结合在技术上仍需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布局较分散,资源合作共享还需进一步打通。罗敏敏等受访专家表示,国内脑科学研究机构比较分散,一些研究平台水平仍然偏低。“国内科研项目布局相对松散,比较缺乏有组织的协同合作,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整合和突破。”刘冲说。
受访专家认为,我国部分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研究数据和资源仍然孤立于各自体系,尚缺乏有效合作共享。这种“信息孤岛”现象不仅限制了资源有效利用,也阻碍了多学科、多中心合作研究的开展,影响了脑科学研究的整体质量。
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脑科学研究项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资料较为同质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问题值得关注。
政策支持重点不够清晰,投入机制待完善。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秀云等受访专家认为,脑科学研究经费需聚焦关键领域分配,增强经费投入的针对性和取舍度,有倾斜、有重点地支持某些诊疗需求更大的脑疾病研究。
如何取得更大研究突破
受访专家认为,脑科学研究应着力于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聚焦关键技术和重大疾病,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快速转化,助力中国在脑疾病治疗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发挥临床资源优势,加快实验进程。受访专家表示,我国脑疾病临床资源数量丰富、人体生物学标本采集具有优势,这为大规模、标准化研究队列脑库建立、脑重大疾病遗传信息和脑成像图谱数据库建立提供了独特优势。建议充分发挥临床数据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产业基金会等各方力量,建立国家级的、覆盖多种样本和疾病谱的、能够高效共享的研究队列。
刘冲建议,确保安全前提下,适当放宽伦理审查等监管政策,鼓励更多患者进行遗体捐献,加速临床前实验进程,提高新药和新技术验证效率。
促成更多脑疾病临床治疗与医学研究融合发展。受访专家建议,加强临床科学家培养,为相关领域医师提供更多脑科学专业培训,使其发展成为独立的医学研究者。可鼓励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机构与高校、医疗机构开展合作,让科研人员具备临床思维、让临床医生锻炼科研能力。
进一步加强支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脑科学研究。受访专家建议,完善脑科学研究整体规划布局,出台长期、持续的支持政策,确保研究经费来源和人员队伍稳定,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罗敏敏认为,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脑科学研究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私人基金支持脑科学研究,比如,考虑给予税收优惠等鼓励性政策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
刘秀云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脑疾病诊疗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推进脑科学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此外,加强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强化脑健康相关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倡导全民关注脑健康,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共同促进大脑健康维护与提升行动。
新华社: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83025?d=134fe0d&channel=weixinp&wxst=1737769729574&time=1737771100390
(编辑 焦德芳 牛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