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毕业季:追着光 融入光 成为光——回顾我们的天大时光

      2024-06-18       

在城乡实践中绽放芳华

——记建筑学院2019级本科生 生馨蕾

38504

生馨蕾与导师曾鹏(左)参加天大优秀学生表彰会

我校建筑学院2019级本科生生馨蕾在同学眼中是全能的“天大姑娘”——她先后担任天大学委会主席等10余项学生职务,在40余次志愿实践中赤诚奉献,在20余项学科竞赛中勇夺桂冠,累计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国家奖学金、天津市大学生年度人物等70余项荣誉,曾登上《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代表名录,个人事迹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30余次……

即将本科毕业,生馨蕾说:“在天大建筑学院的学习经历,让我认知城乡、热爱城乡,对未知充满无限的探索欲,而这种力量也转化到我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激励我不断前行。”

在城乡实践中绽放芳华,生馨蕾一直在路上。

规划设计服务城乡

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投身城乡实地科研,这些都是生馨蕾眼中“入城乡”的实践过程,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她在“园冶杯”大学生国际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的经历。

140DC

生馨蕾在设计教室绘图

生馨蕾说,在泉州后渚港片区城市的设计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她无法前往当地,但是经过不懈地收集资料和调研,她对场地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激发了设计的兴趣。在某天夜里,她梦见自己时而穿行在桥上,时而又漂浮于海中,“就像是真实的由北向南,一路前行,而后来到后渚港一样”。诸多趣事拼凑出了生馨蕾和她的队友对于泉州这座城市更深的记忆。

“在这次比赛中,老师们用宽阔的视野指引我们关注生命万物、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物命运共同体。他们‘匠人营国’的精神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激励着我。”

同时,生馨蕾十分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她从课程设计到专业实践,立足城乡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在辽宁省南票区国土空间规划、泉州市灿坤城中村改造等项目中,她深入调研实践,探究城乡困境。

“我们聚焦居民需求,从空间设计到实施传导,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助力社区‘新生’。在这一过程中,我为能够通过专业所学改变城乡发展面貌而由衷喜悦。”她说。

创新理论引领城乡

作为天大思想领航研究生党史宣讲团团长,生馨蕾与宣讲团成员一起多次走进乡村,在乡间田野讲好新思想,增长真本领。通过“志愿服务深度实践+集体备课凝练经验”,他们让党的乡村振兴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声音传递思想精神,生馨蕾励志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天大力量”。在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等地,她深入田间和社区调研乡村发展情况。

“我们深度学习党的乡村振兴理论和调查研究理论,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乡村发展模式,这一次实践也让我真正意识到了‘讲、学、用相结合’的真正含义。”她说。

同时,生馨蕾也将实践成果与经验凝结为精品党课,用深入浅出、生动鲜活的语言,在多平台讲述她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实践故事。

成果转化赋能城乡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人们对古建筑的认知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生馨蕾与团队成员从对先农坛等古建筑的实地测绘开始,探究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模式与商业模式。为了让古建筑更好地走到人们身边、走进全国中小学的课堂,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斗拱模数化玩具产品,留住中华建筑文化精神之根。

生馨蕾积极助力乡村发展,她针对天津市西井峪大石峪村“无产业、无潜力、无人才”的困境,与团队成员提出了“农文旅中枢单元”的乡村发展模式,用专业设计将当地低保户的老房子改造成新式民宿,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庄的“渐进式”改善。这一经验也在向京津冀其他村庄逐步推广。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成果逐渐被发现、认可,生馨蕾参与的相关项目获得了包括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等多项创新创业奖项。未来,她还要把热爱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生馨蕾说:“新时代的规划师,应是学科交叉、视野开阔、有热情有创造力的青年,这三点缺一不可。而一位优秀的规划师要既能规划好城市和乡村,又能规划好自己的情绪和人生。成为新时代的规划师,既是我的职业理想,又是我终身学习的课题。”

从大一时的迷茫学子,到如今心怀热忱、不断奋进的青年规划师,生馨蕾一路成长。她说,自己如同是北洋沃土上的一株海棠,扎根实地、潜心沉淀、深入城乡,怀抱天空、立德明智、勇攀高峰。

怀着对城乡的热爱,生馨蕾选择在天大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城乡还有很多课题等待着我们新一代青年规划师去解决。未来我将师从曾鹏教授,在‘陆海统筹’这一重点领域继续探索。我将潜心钻研,用专业所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承担起规划学科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使命,继续发挥新时代青年规划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图文提供:生馨蕾

追着光 融入光 成为光

——记材料学院2021级硕士生 邓成满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在天津大学材料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邓成满的心目中,“追着光、融入光、成为光”,铸就了他的“天大三连”。

追着光

邓成满出生在贵州毕节,在去县城读初高中前,乡镇的集市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商业中心,家里经常吃的是酸汤苞谷饭。2017年,他第一次走出省城,在天津理工大学开启了本科求学之旅。大三学年,邓成满在撰写课程设计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查阅到了一本相关研究方向的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这本天大论文给我带来很大触动,我很向往去天津大学深造。”从那开始,“去天大读研”成为邓成满努力的方向,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研究生初试成绩公布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了天大材料学院副教授夏大海老师。“当时的我只是一只科研‘菜鸟’,但夏老师鼓励我认真准备复试。”邓成满说,第一轮复试结束后,他翻遍了拟录取名单,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他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复试调剂,很幸运,这次他成功了。星光不负赶路人,在2021年9月,邓成满走进了天津大学,加入了夏老师的课题组。

融入光


65C69

邓成满与导师夏大海(右)

在夏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邓成满先后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横向项目2项;他将研究课题与国家、社会重点关注的海洋强国战略紧密结合,提升了水上大飞机、航空母舰等海上大国重器在多场多相耦合环境下的腐蚀与防护技术,自主研发了实验室模拟动态海水/大气界面局部腐蚀综合测试平台,实现了原位电化学监检测,丰富了海水/大气界面局部腐蚀理论,为海上大国重器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同时,邓成满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中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舟山海洋腐蚀研究所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开展合作,合作涉及原位电化学监检测技术、海上风电海洋腐蚀在线监测、实海暴露实验、近场动力学模拟等,汇聚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助力海洋强国的发展。他还研究了红牛饮料罐、娃哈哈八宝粥食品罐用镀锡板/涂层耐蒸煮失效机理,建立了耐蚀性快速评估技术。邓成满还助力于降低因材料腐蚀损伤引起的经济损失,避免食品安全问题,为宝钢集团提供生产技术支持,节约经济成本。

研究生期间,邓成满累计在Corrosion Science等腐蚀领域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热点论文1篇、封面文章1篇,累计被引用200余次,研究成果已达到天津大学博士生毕业要求,得到了国内外知名研究学者的肯定和关注。

成为光

“2021年9月,我带着仅有的500元钱来到天大。由于入学成绩排名专业倒数第一,我无法参评奖学金。”邓成满说,辅导员王颖和车兴宇老师了解情况后,为他申请到了学院“金属之光励学金”,导师夏大海为他购置了生活用品,并用自己的工资一次性给他预付了3个月的助学补助。这些关怀深深触动了邓成满,让初来乍到的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让他找到了未来人生的方向——牢记这份感恩,好好读书,潜心科研,等到自己有能力时,把这份感恩传递下去。

在天大,邓成满全力奔跑。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去实验室,中午在办公室休息一会,晚上11点左右回到宿舍休息,课题任务重的时候凌晨2点回宿舍……实验室、教室、食堂几乎是他每天的活动路线,终于,他的综合测评从专业倒数第一跃升至专业第一,他还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天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天津大学第十七届自强之星等10余项荣誉奖励。

37E1D

邓成满(前排左5)为学弟学妹捐赠暖冬物资

“是师长、朋友、家人的关怀与帮助燃起了我这束‘微光’。我也希望和他们一样,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照亮那些走在经济困难道路上的学弟学妹们,让他们走得再远些。”邓成满说。2023年12月,他自发为52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捐赠暖冬物资,送给每人1箱纯牛奶和1个冬季暖手宝。这一暖心举措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平台报道,获得全网“点赞”。在校期间,他多次参与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还义务为母校天津理工大学大四学子开展考研辅导,在他的帮助下,已有8名学子成功考取天津大学。

尽管科研能力突出,邓成满还是选择了先去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放弃了读博深造和大城市工作机会,带着建设家乡的理想与担当,入职位于贵州的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我要秉承‘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在西部地区、在航空工业领域,贡献新时代‘天大人’的力量。”

对于未来,他计划还要再回到天大,把博士之路走完。

在祖国西部地区,他将与“光”开始新的故事……

图文提供:邓成满

来日方长暂作别 循光而往踏歌行

□ 建工学院2020级本科生 祁玺

496A3

祁玺

蝉鸣嘹亮,草色青青,转眼又是一年盛夏。在即将毕业的日子里,时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生活平静,岁月迟缓。大学校园的生活绚烂多姿,在人生的诸多选择里,我不断寻找自己的答案,4年的时光便就此铺陈开来……

本科期间,出于对摄影的喜爱,我加入了新青年媒体中心平台部门,透过相机的取景器,我看见了熙攘的人群、晨光熹微的北洋园,还有高原雪山和冰川。我将眼中的世界用影像凝固下来,每一帧都是时光的赠礼。镜头之外,我还活跃在排球场上,在竞技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和希望。排球运动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个体的力量汇聚成集体的智慧,让团队在协作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越过一个又一个盛夏,大学时光步入尾声。大四上半年,关于未来的种种选项落在每一个毕业生的面前,升学、考公、还是就业?在这个充满挑战与选择的关键时期,我曾一度陷入迷茫和慌乱。幸而有老师的引导、朋友的安慰和家人的支持,我选择了属于我的未来道路——在电网储能行业发光发热。我相信,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网结构的不断升级,储能技术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尽己所能,为这个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几度春秋,那些琐碎与幸福的时光为青春镌刻了深深的痕迹。大学时光即将结束,来日方长暂作别,循光而往踏歌行。希望我们每个人信念生根,未来光明。

祁玺,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北洋启航自立奖”、优秀学生勋章等荣誉;曾任新青年媒体中心主席、2020级土木4班组织委员等职务。

做合格的“天大人”

□ 教育学院2021级硕士生 纪鑫宇

312CD

纪鑫宇

天津大学,是许多人梦开始的地方,也见证了许多人圆梦的高光时刻。7年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带着炽热的梦来到北洋园,从此展开了一段我与北洋的故事,并有幸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高光印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天大人”。

以科研为砥砺前行的航标 我始终将学术探求置于首位。在学院的培养和导师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4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篇Nature(《自然》杂志)子刊、2篇SCI/S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二区论文;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编写新工科教育学术专著多部;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多次。在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中,我撰写的主题报告荣膺“优秀”;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团队项目斩获金奖。

在学生工作中发挥光热 作为研会主席,我架起了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桥梁,不断优化服务;作为研究生代表,我聆听同学呼声,献策校园;作为志愿者,我活跃在服务一线,以青春之光温暖人心;身为“太雷班”学员,我以党员标准鞭策自我,引领风气。

感谢天大给予我的广阔平台,让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天大人”。未来,我将坚守“为党育才”初心,发扬天大品格和开路先锋精神,积极投身到中国中铁党校的工作中,为把党校工作与时代发展、企业发展同频共振贡献青春力量。

纪鑫宇,曾获国家奖学金、“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天津大学三好学生”等称号;曾任天津大学第39届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第38届研究生代表、教育学院团委办公室助理等职务。

天地广阔 大有作为

□ 数学学院2021级博士生 陶成

2F72D

陶成

还记得当我们在新生入学周的时候,有老师谈到了数学学科的学习经验。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吴亦飞老师的话:“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说,如果有核心竞争力,即便一时默默无闻,但终有发光发亮的一天;而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即便一时风光,也最终难免迅速落幕。5年过去,我已临近毕业,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愿与大家分享。

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正常的,竞争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直接找到的,所以不必焦虑。其实,核心竞争力是自己不断建设出来的,“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索、不断认知的过程。我的天赋是什么?我的兴趣是什么?形势是什么样子的,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随着时间和经历不断变化的。

我认为,“数学人”都有必要具备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是——专注。数学对于思考的质量要求很高,高质量思考1分钟胜过低质量思考3个小时。“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个世界确实精彩纷呈,但是能够专注当下,屏蔽外在的干扰,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学生是人生前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我的硕博阶段能在天大就读,是一件幸事。希望天大学子都可以在学校好好磨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待到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时,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陶成,连续5年获天津大学学业奖学金;2022—2023年受CSC(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公派至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访学1年;在精算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3篇;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学生编辑 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