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的天大情怀是成为母校的骄傲 ——129年校庆之际访校友宋志伟

      2024-10-13       

本站讯(记者 焦德芳、来瑞兮)

校友简介:宋志伟,天津大学1979级校友,天津大学校友总会海外特约理事、比利时校友会会长。2013 年成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海外列席代表;2013 年获评首届“欧洲华人10 大科技领军人才”;2015 年成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海外专家;现在担任中欧创新创业协会会长,中国科协海归创业联盟副理事长,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副总干事和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执行主席。

记者:天津大学在您成长和奋斗历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宋志伟:母校对我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求学的经历至今是我人生骄傲的一笔。天大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校训“实事求是”更深深植根于我心中,成为我一生的行为准则。面对困难时,我总能从校训中汲取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天津大学严谨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我对工作严谨而专业的态度,让我懂得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以专业的精神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就能妥善解决问题,赢得他人的尊重——总而言之,四年的天大求学经历为我在后来欧洲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母校一直是我的骄傲,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记者:求学天大,有哪些让您受益终身的人或事?

宋志伟:我是在1979年考进天津大学的。对于我们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是全新的体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天津大学,无论是我的班主任还是每一个专业老师,都展现出极高的敬业精神。每次遇到问题,他们不会责怪学生为何听不懂,而是耐心地解释直到我们理解为止。还记得临近毕业时我们制作论文图表,老师们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地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挚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

我也记得,最初来到天津大学念书时自己经常想家,不过很快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老师们的热情关怀消除了我的思乡之情,让我感到了一种温暖的归属感。

当时在课堂上,老师们在讲授学科知识前,常常鼓励我们要好好思考,不仅要学好学科知识本身,还要了解该学科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后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攻读博士学位取得重要应用突破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博士学习开始的时候,我花了大量时间回答两个问题——我的研究课题能解决该领域现状的哪些挑战问题?能造福社会的价值意义在哪里?经过4年多的努力,我的博士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博士学习期间受邀担任国际会议和国际杂志的评委,这得益于天津大学严谨的教学风格和老师们对我们的悉心指导,让我在学术道路上能找到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记者: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您认为天津大学应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宋志伟:虽然在欧洲工作了30多年,但是我和其他海内外校友一样,多年来一直持续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也欣喜地看到学校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上不断取得新成绩。未来,我希望天津大学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对学生个人素养、创新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软实力的培养,为打造天津大学国际化水平的升级版储备资源。

我也期待学校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逐浪潮头,勇于变革,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接受失败。我想大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勇气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学术环境。

我还期待看到母校能够持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这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进而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都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记者:对于今天天津大学的师生,您有哪些寄语和希望?

宋志伟:这次恰逢国庆校庆之际重回母校参加座谈,让我觉得倍感荣幸、且富有意义。如果说对要对年轻的天大人有所寄语,那我希望大家——成长路上,要胸怀大志,把个人追求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同时要坚持做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从容应对人生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金子是一定要发光的。我还希望年轻人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当今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瞬息万变,对待新事物我们首先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去了解、学习,再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评价。无论是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还是参与国际合作,我们都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才能看的更远。

我还想对年轻的大一新生说——选择天津大学是正确的决定,因为我相信每位同学在毕业后都会像我一样为曾经是天津大学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并且也努力让自己成为母校的骄傲。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实事求是”的校训,以实际行动践行天大人的责任与使命。希望每一位走出天津大学校门的学子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母校、回报国家。

(编辑 焦德芳 来瑞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