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工人报:为无人机造“大脑”和“手臂”

      2017-11-24       

  

  《天津工人报》( 2017年11月23日 04 版)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齐俊桐带领科研团队10 余年来致力于给无人机造智能化的“大脑”和“手臂”,智能化无人机不仅从温度、湿度、保存、防水等方面达到了工业级要求,而且能够适应田间的恶劣环境。

  通常而言,商业应用一般会指定环境,比如输电线路的巡检,快递物流。无论有什么样的建筑物阻挡,什么样的交叉跨越,智能无人机必须要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它不仅要有“小脑”,更重要的是运用“大脑”。与人类一样,“小脑”负责平衡稳定,“大脑”用来判断环境感知和判别能力。“我们要让无人机‘看到并判断’周围复杂的环境,既能找到回‘家’的路,还能与环境产生更紧密的交互,同时具备学习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齐俊桐介绍。

  齐俊桐团队自主研发的自适应飞控算法,将复杂环境感知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导航技术和多余度、高可靠飞行控制技术及先进控制算法融会贯通,应用到各式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上,相当于为无人机装上了“大脑”。除了具备“大脑”,智能无人机还拥有了无形的“手臂”。齐俊桐团队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结合,研发了全国最大规模的空中无人化作业整体解决方案——“百思智云”云平台,既可以为厂商、飞防团队提供大数据服务,还可以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参考思路。在今年4月至8 月的农业作业季期间,该平台收到了超过8000 多万条有效数据,涉及作业面积、作业次数、飞防时间、喷洒药剂数量、飞防金额等内容。

  “作为国内空中无人化作业及数据服务提供商的领军团队,未来我们将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产业,不遗余力地推进布局,发掘更广阔的市场蓝海,将百思智云打造成农业版的‘滴滴打车’。”齐俊桐说。(记者 秦帆 通讯员 靳莹)

(编辑 张华 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