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重建现场(图片由天津大学海洋媒体实验室提供)
央广网天津6月8日消息(记者陈庆滨 通讯员王悦媛)每年的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海洋日”。2017年6月8日上午,天津大学海洋媒体实验室与宁德市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宁德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工作领导小组等单位在福建宁德联合主办了“南宋古船重建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此次以重建南宋古船为契机,天津大学海洋媒体实验室将通过影像纪录古船的重建过程,基于数据信息对中国古代造船技艺进行研究与推广,并利用新媒体手段赋予其时代的生命力。
“海上丝绸之路”镌刻着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深厚友谊,南宋古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亦是世界上出土最早的使用水密隔舱技术的海船之一,是世界舟船史的一座丰碑,学术、历史、政治、经济等综合意义重大。“南宋古船重建研究计划”即分别依据“泉州后诸宋古船”和“华光礁一号”的线型等考古研究成果进行“有限”复原重建。古船重建,将重现中国宋代海船高超的建造技艺、系列发明和航行能力。此次开建的两条仿古宋船未来将重航海丝之路并途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履约承诺展示。水密隔舱”是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用水密隔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舱室,这就使船舱成为水密舱室。郑和船队的所有海船均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增强船体构造强度,所以船队才能在推山倒岳的洪涛巨浪面前,“悠然顺适,倏忽千里,云驶星疾。”随着郑和船队的七次远航,郑和宝船上的水密隔舱结构传入海外各国,并流传到欧洲,逐渐被世界各地的造船家所吸取。如今,水密隔舱结构已成为现代船舶中一种重要船体结构形式。
宁德是中国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中国福船建造技艺的传承之地。当地的造船世家始于元末明初,传承至今已有23代,“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经过650年的有序传承,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大学海洋媒体实验室是开展全球海洋影像数据信息分析的跨学科平台,是天津大学海洋新媒体建设项目的成果体现。
央广网:http://www.cnr.cn/tj/tpxw/20170608/t20170608_523792623.shtml
(编辑 张华 赵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