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头版:“在鲜活案例中让理论入脑入心”

      2017-05-24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24日01版)
    本报天津5月23日电(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家对我国哪些外交事件印象比较深?”上课铃声一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孟国向在座的100多名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G20”“足球外交”“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学生们的回答此起彼伏。
  “同学们关注的时政热点这么丰富,这恰恰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局面异彩纷呈、大气磅礴。”李孟国接着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今天课程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及国际战略,但他授课的切入点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战略”。
  “提到‘一带一路’,你会想到哪些关键词?”李孟国又抛出一个问题。
  开放、共享、合作、互利互赢、互联互通、自由贸易……学生们的回答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李孟国把闭幕不久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为授课的重点案例娓娓道来,从文化渊源、理论传承、创新发展三个维度,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向学生们阐释了什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战略、这种外交战略的形成过程以及重大意义。
  “20多位国家元首、70多个国际组织、1500多位国际政要名流云集北京……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格日益彰显,中国外交的主基调呈现出‘奋发有为’的新常态。”为了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李孟国播放了一段高峰论坛上的采访视频。当同学们看到波兰总理、瑞士联邦主席等各国政要评价“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义非凡”“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对解决新时期国际问题意义重大”的时候,整个课堂的情绪被带至高点。
  45分钟的课程转眼而过,学生们却听得意犹未尽。工程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师效伟表示,以往自己在专业学习中更多的是从地缘政治、贸易风险的角度看待“一带一路”,“这节思政课从最新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切入,紧跟时代,为我们打开了从外交战略角度看‘一带一路’的新视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鲜活案例,使人获益良多”。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中小学政治课,不仅要与时政无缝对接,更要将理论讲深、讲透,一定要坚持理论优先。”在李孟国看来,“思政课教学一定要与国家大事紧密结合,在鲜活的案例中让理论知识、国家大政方针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践行。”
 
   专家点评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
  这堂课特色鲜明,整体效果突出。首先,是内容前沿,观点正确。教师既吃透了教材,又有自己鲜明的创造。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既前沿又翔实,观点正确。其次,教师备课认真。课堂上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影像资料,讲授条理清晰、直观,通俗易懂。再其次,学生听课认真,与学生互动频繁,效果良好。
  很多教师问:“思政课如何跟学生互动?怎么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怎么改变教师单方面说教的现状?”课堂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提问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谈一谈、说一说、讲一讲,可以显著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5/24/content_479169.htm?div=-1
(编辑 刘晓艳 马曌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