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今年75岁,身高足有1米92,穿46码的鞋;他是位跨界达人,是画家,也曾经是职业篮球运动员,最为人知的招牌身份其实是作家,如今他又以“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多重身份的转变中,他始终活跃在大众的视线里,也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但是,今天,他的身份是政协委员——作为一个“80后政协委员”,他坚守在这个岗位已有35年,从1983到2017,又是他的专注使其拥有一段常人难以复制的人生经历。
从报纸上得知当选,“生命的大蛋糕一块切给政协”
冯骥才从1983年当选政协委员开始,如今已有35年,他戏称自己是“80后政协委员”。冯骥才回忆,1983年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他当选政协委员的消息,还是从报纸上得知的。
“别人告诉我,冯骥才,你是全国政协委员!我说什么是政协委员?‘政协委员可厉害了!’那时候全国政协刚刚恢复,不知道政协委员是做什么的。后来我就买了份报纸,一看,上面真有我的名字。”
冯骥才说,那个时候全国政协刚刚恢复,不知道政协委员是做什么的。同一届的政协委员,还有同为作家的张贤亮以及刚刚成名的李谷一。

在访谈中,冯骥才还向记者“吐槽”,他和韩美林老师从九届就是常委,常委每年还有4次以上的常委会,这样一来加在一起生命里足有整一年半的时间在开会。“起码应该讲把生命的这块大蛋糕里,切一块给了政协了。”
“政协是最可以提批评意见的地方”“没有见过一个政协委员因为提意见惹了麻烦”
冯骥才曾说,参加了那么多年两会,什么样尖锐的意见都听到过。冯骥才动情感慨:“我很佩服这些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就是说他们心里有话不吐不快,他不是为了个人是……真是觉得为了国家好,为了民族好,也为了党好……我觉得真是佩服他们这批人,他们很纯粹。
你知道清明、端午、中秋放假都和他有关么?
35年来,冯骥才的很多提案在两会上得到落实,比如,除夕、端午、清明、中秋放假;比如,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1年,他在两会上递交提案,建议启动“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第二年,在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领导下,这项工程启动,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最终,历时10年完成。
今年两会他准备建议国家建立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批准机制,他今年的另一项提案,则是呼吁加强中小学生对传统生活文化的参与和体验。
为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逐渐放下了写作,不遗憾么?
对于这个问题,冯老回答的很实在,尽管他直到现在不断地还有很多艺术上的想法,可能是一瞬间特别想画一幅画,但是没有整块的时间。
“有时候他心里有没想完的小说,“那人物我掏出来,然后想这些人物的命运,想这些事情,很美,很享受。有时候想到差不多的时候,或者是想到正来劲的时候,也可能司机师傅就说了,说冯老师到了。我只好把这个小说再揣口袋里,写不出来了。所以我家里有好些提纲,有好些片段,我随手写下来了,我怕忘了的有时候记下来,但是绝大部分还都是忘掉了,但是我不可惜,真的不可惜。”

冯骥才始终认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比个人写作的重要得多,因为它是民族的,是全民族、是关系后人的,我们现在少保留一点,我们后人就少享受一点,所以它更重要。
我觉得个人事情,不管多大多重要,都没有这个重要。我觉得我应该做这样事情,只有时候想我觉悟的还是晚了一点,如果我要是在80年代就明白,实际上那个时候很多传统当时保存状态比后来要好,如果那时候做起来还能保留得更多一点……但现在只能够面对现实,是吧,做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现实的事情看准了,别做错了。
中国之声: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c4NjgzMzYwMA==&mid=2651256758&idx=4&sn=dc12493bcb536f5e6b04b4ca5847b7a0&chksm=95d61419a2a19d0fd56fa3efab76f106067505d55927cadbb73e06d4ec5b7d73bc0689344f92&mpshare=1&scene=1&srcid=0305kqb06U9ApWltQdHcrZNE#rd
(编辑 赵习钧 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