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渤海早报头条:冯骥才痛陈乡村十大雷同

      2016-11-23       

《渤海早报》(2016年11月23日13版)

国内外专家聚集高峰论坛 探讨中国传统村落何去何从

    渤海早报保定专电 (记者杨扬)由天津大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村落国际高峰论坛”昨日在河北保定开幕。痛感千城一面的“城市病”也在乡村出现苗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名誉主席、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在开幕式上总结出当今乡村的“十大雷同”,为传统村落的“何去何从”而感到忧心忡忡。
  “何去何从,我们这个论坛的题目,既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带着我们的一种担忧。”冯骥才说。此次论坛邀请了国家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代表,中国民协等部门,来自国内外高校、相关机构的各领域专家、资深从业者,以及县一级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参加,为的就是共同探讨如何科学理性地推动我国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等事业,探讨传统村落“何去何从”。
  目前国家已经评定出三批共2225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四批名录也正在网上公示,然而冯骥才透露,《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依然挡不住村落的濒危和破坏,“这两年的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已经进入了国家名录的村落,开始变得面目全非。”冯骥才说,过去的20年,中国的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剧,如今又出现了一个让他非常担忧的问题,那就是乡村也开始同质化,“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当代城市的十大雷同》,最近我又总结了一下我们乡村的十大雷同。”
  雷同之一,“旅游为纲”,有些传统村落进入国家名录之后,马上就想开发旅游,“保护规划实际上变成了旅游规划。”雷同之二,“腾笼换鸟”,有的村落为了开发旅游把村民迁出去了,“你把村子里的主人迁走了,把村子里的记忆迁走了,精神内容没有了,人的生活生态没有了,那还叫什么传统村落?”雷同之三,“开店招商”,村民被迁走之后,商人进入腾空的村落景点开店,结果全国各地卖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都一样,跟本地没有关系。雷同之四,“化妆景点”,对村落里的建筑涂脂抹粉油漆彩画,房子里没东西就买一堆老家具随便一摆。雷同之五,“公园化”,“园林部门也愿意进村落,可是园林跟村落有什么关系啊?很多城市街边的园林小景都搬到乡村了。”雷同之六,“民俗表演”,“有时候还拉来几个非遗大师,把他们当成商业招牌。”雷同之七,“农家乐”。雷同之八,“民宿”,“欧洲任何一个村落都没有民宿,可我们这里民宿成风,因为可以赚钱。”雷同之九,“伪民间故事”,冯骥才讲了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他的一个画家朋友发现家乡的山上多了一座看起来面熟的石像,搞了半天是当地为了搞旅游,要给历史名人立像,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名人,就搬来个蓝采和,只因为村子里的一个大姓是“蓝”。雷同之十,“红灯笼”,“这跟张艺谋的电影有关,但也不能怪他。古代农民没有挂红灯笼的。”冯骥才说,预计将有五批共5000多个村落进入国家名录,“可是照这样下去,再过十年、二十年,5000多个村落,可能就跟如今600多座城市一样,千篇一律。这是非常可怕的问题。” 
    

    (编辑 刘晓艳 肖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