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广播电台:一堂思政课的变化

      2018-03-21       

  天津广播网3月18日消息:以往思想政治课给大家的印象是刻板,学生听不进、老师讲的累。怎么样把这门必修课上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天津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进行了积极尝试,把学生最关心、最想知道的事第一时间融入教学,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16日傍晚,突降的气温没有阻挡学生们的脚步,天津大学23号教学楼一间阶梯教室里上百名学生已经就坐,等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开课。六点半,教师李孟国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简单的开场白过后,李老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

  李孟国:“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说国民生产总值54万亿到82.7万亿,脱贫6000万,你感觉这五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反腐、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社会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民生问题。”

  李老师不仅和学生们共同研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还用现实中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报告中民生一词的含义。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大三学生陆澄林一边听,一边不停地拿起手机对着李老师的讲义拍照。

  陆澄林:“深入浅出,像政府工作报告或者修宪,老师上课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像大家都关注手机流量,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取消流量漫游,老师把这种例子用在课堂里告诉我们政府工作报告改善民生,民生是很大的概念,减少你手机话费以小见大。”

  一堂课下来,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在雁栖湖的会议讲到国家外交政策;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中国经济最近五年来取得的成就,老师旁征博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李孟国说,这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李孟国:“现在的学生对时政还是很关注的,实际上是整体社会的氛围大家都开始关注国家发展,同学们朋友圈里发厉害了我的国,实际上和中央是呼应在一起的。思政课是一个统一思想,把大家这个劲儿、认识都统一到中央最新的理论、政策思考上面来的过程。”

  李孟国不仅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还会把许多理工科学生最关心的科学前沿问题引入课堂,再加上许多社会案例与学生互动讨论,完全避免了照本宣科,原本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概论课一下子就变得生动起来,学生李林说:“他讲课完全不会拘泥于课本本身,会向外扩展联系不同的书和不同的思想来进行比对,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生动扎实的课程不是信手拈来的,从过去的这个寒假到全国两会,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集体学习研讨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还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他们结合理工科学生特点开设的新课程《科学伦理》,从科学发展史、人文素养等角度,讲述科研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宇说:“会在专业课程当中更多的融入思政元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职业素质,让学生体会到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来服务。”(新闻广播记者翟婧秋)

  天津广播网:http://www.radiotj.com/gnwyw/system/2018/03/18/000598669.shtml?from=groupmessage

  (编辑 刘晓艳 仇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