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华社:天津大学明东:融合AI与人脑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突破口

      2018-09-18       

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 9月17日至19日,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我国AI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化大会之一。

针对全球人工智能、尤其是智能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应用成果,新华网科技频道记者独家专访了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天津神经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明东教授。明东预计,混合智能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是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仍是需要人来驾驭的技术,只有医生和人工智能紧密协作才能保证智慧医疗过程安全可靠地开展。

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天津神经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明东

基础技术理论和人才是短板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制定了三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30年我国要实现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明东认为,要实现这一中长期目标,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存在基础技术理论和人才两方面的短板。首先,在基础技术理论方面,我国缺乏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创新,很多原创性理论和概念都源于发达国家,而我们很多时候是在跟随,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为主导,而对基础研究关注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民间资本的大量投入,这一状况正逐渐改善,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在整体影响力上与发达国家仍存较大差距。

其次,在人才方面,我们尚缺乏有应用专业背景又精通人工智能的人才,人工智能领域总体的人才缺口很大。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各领域有各自的特点和特殊需求,只懂人工智能往往难以解决特定专业领域的问题,因此需要各领域与人工智能融合交叉。

明东介绍,针对专业领域培养精通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天津大学在全国首开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我们致力于培养精通人工智能的智能医学研究型人才,填补医学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

混合智能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

针对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明东表示,最新技术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机器人、智能芯片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很多人工智能的新方法、新突破都得益于脑科学的新发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混合智能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

他认为,随着脑科学、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人与机器的依赖关系会愈加强烈、界限也愈加模糊。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其先天的劣势,但也有人脑智能不具备的优点,如何将人工智能与人脑智能的优势充分利用以实现互补、融合,发展出人机混合智能的新形态,也将是人工智能未来重要的突破口,“或许,将来人工智能就像人身体上的一个器官一样成为人发挥更大潜能的辅助工具。”他称。

智慧医疗需要医生与人工智能紧密协作

加快人工智能在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创新应用,已被写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新成果不断涌现。明东表示,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医生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操作,创伤小、失血量低、减轻疼痛,相比传统手术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他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在医疗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断、远程医疗、智能医学仪器、手术机器人、智能健康管理、智能药物设计与研究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整套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将涉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方方面面,实现更高效的医院系统运作和更精准的医疗方案。

“不过,智慧医疗要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需要医生与人工智能紧密协作,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虽然能给病人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减少病人痛苦,但它是没有温度的。”明东称。

病患不仅需要仁术,更需要仁心。人工智能能够让医生从原来高负荷的手术台上、高强度的诊断工作中节省更多精力和时间,医生就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和病人沟通交流,给予病人更多的精神上的抚慰,这无疑对于病人和医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大大改善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明东称。

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未来机器人真的能代替医生吗?对此明东认为,“机器人能很好地辅助医生,但不会完全取代医生,至少在我们能看到的将来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他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技术,技术始终需要人来驾驭,只有医生和人工智能紧密协作才能保证医疗过程安全可靠地开展。机器人会改变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医院的运作方式,让医生从琐碎复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扮演人工智能仪器的操控者、监督者和决策者。未来最可能出现的场景是,医生与人工智能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如果有医生因人工智能而失业,那可能是他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不能驾驭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明东称。

人工智能需要摒弃泡沫、真实落地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爆,从科学研究到资本市场再到普通大众的关注度空前火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助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

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由高德纳公司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高德纳公司全球副总裁菲尔·托德表示,今年对3000多个公司的调研发现,仅有4%已经投资并部署了人工智能技术,许多企业还处在考虑采用和规划阶段。“有些技术拥堵在期望膨胀期,若要过渡到实施阶段,仍有较大困难。”托德说。

如何帮助人工智能产业摒弃泡沫、真实落地?明东认为,“现在确实有一些打着人工智能招牌的高科技产品,其中有一些是跟风、炒概念、玩噱头,这本质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资本逐利行为,但客观上却存在一定市场,这与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和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了解不足有关。”

他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人工智能的科普教育,让大众、让投资者能清楚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消除伪人工智能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在发现夸大、虚假宣传时及时发挥监管职能,避免伪人工智能打击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和信心。

“人工智能只是一种科技手段,是给予人辅助的,不是万能的,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在我们看来还很‘笨’,要走向成熟还需要不断努力。”明东呼吁。

我国人工智能要达到世界一流,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需要产业界将更多资金和人力投入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方式的转化升级上,更需要理论、技术与应用各层面的紧密协作。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09/18/c_1123447665.htm

(编辑 赵晖 刘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