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科学报:“支”行合一 有教无类

      2019-08-21       

中国科学报2019年08月21日08版

每一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暑期离开学校,奔赴祖国偏远地区支教。他们用自己所学为当地孩子带来新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注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因此认识了村庄外的世界,并走上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之路。

天津大学

帮山里孩子打开通往世界的“梦想之窗”

■本报通讯员 津云 段玮 记者 袁一雪

在甘肃省宕昌县13岁的张欣眼里,“开门见山”是人生的日常情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她之前从未走出过家乡一步。这个暑假,一群来自天津的青年从遥远的海边带来了她从没见过的海星、贝壳,还有关于宇宙万物、海洋科学的书。从打开崭新书页的那一刻,她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张欣所在的宕昌县官亭九年制学校建在一个山坳里,共有学生500多人。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父母多数以打工或者从事农业生产为生。毕业之后,外出打工或者读一所技术学校再外出打工,成为多数学生的选择。参加高考、上大学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对“奢侈”的梦。

今年,天津大学首次开展“留筑”梦想暑期夏令营支教实践,实践队员带着自己采集制作的标本、书籍、显微镜给孩子们上起了科普课。课上,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连平时最调皮的“捣蛋鬼”都把脸凑到了显微镜前认真观看。“我想和他们一样优秀”的想法在孩子心田里发了芽。

在宕昌一中支教一年的研究生赵丹宁和牟彤,为了开拓学生眼界,把在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与学生分享。“哇,原来大学还能这样上?”孩子们想都想不到,教育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可以让人变得那么不平凡。

面对脸庞黝黑、眼神热切的学生们,同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实践队队员马千里心里五味杂陈。他是从宁夏自治区的中卫市中宁县走出的孩子,如今以天津大学学生的身份站在讲台上。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这些孩子们,贫困并非不能改变,只要敢于坚持、勇于拼搏,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除了学生,天津大学的青年教师也是支教的主力。“这个暑假,我们共有20多支实践队赴宕昌。很多参与支教的学生和老师来了不止一次。这种支教的形式会长期存在,学生和老师会不断地交替,来传递‘教育扶贫’的接力棒。”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支教教师王鹤介绍,他们回去后,第二批教师讲团马上就到。如何抓紧有限的时间,通过精准的教学设计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每位参与支教的教师都在备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和准备。

王鹤认为,要先利用有趣的知识让学生们产生兴趣,然后以家乡甘肃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产生共鸣,为自己的家乡骄傲,克服不自信的障碍。扶贫先扶志。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武器”。如果这一代的青年没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勇气,脱贫就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8/348888.shtm(编辑 刘晓艳 李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