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日报:在伟大斗争中凝聚与弘扬“中国精神”

      2020-04-27       

  

26B69

《天津日报》2020年04月27日09版

E989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对世界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强烈冲击。全球抗疫集中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心理、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衍生许多新的问题与变革。为深入探讨疫情防控展示的价值理念、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球战‘疫’彰显中国精神”网络学术研讨会,于4月18日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线上研讨交流,现将会议主旨发言的观点整理刊发。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要弘扬时代精神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一场突如其来、世所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降临世界,蔓延全球。这是对中华民族、世界人民、人类社会的危机和大考。中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响了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如何总结、提炼、表达中国精神之抗疫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职业道义、现实拷问。自古中国知识分子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理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凝聚起更强的向上向前向善的精神力量。这次抗疫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失责与指责,更应该看到担责与尽责,更应该看到奉献与牺牲;我们听到了流言与“甩锅”,更应该听到“加油”与称赞,更应该听到事实与结果;我们见到了不当与不足,更应该见到无畏与无私,更应该见到成长与奋起。因此,我们体会和提炼中国精神之抗疫精神,必须坚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要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明德引风尚,要扣紧历史发展主旋律,增强社会正能量;必须坚持弘扬时代精神,要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要体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要呈现“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必须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彰显人文精神,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  蕴含伟大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教授:在疫情防控实践中,我们根据实际与发展变化情况确定疫情防控方法,形成了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简要来说就是:党的领导、人民主体、社会动员、迅速严厉、方法科学。一是党的领导。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动员、亲自指挥,充分发挥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二是人民主体。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群众发挥了主体作用,彰显出了坚韧精神、奋斗精神、合作精神、团结精神。可以说,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是难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三是社会动员。赢得这场阻击战最后胜利的底气,来自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勠力同心,得益于全社会动员。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得以充分彰显,这表现在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形成了抗击病魔的强大合力。四是快速严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场重大疫情,病毒来势之凶、疫情传播之猛、范围扩散之广、面临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必须实行最迅速最严厉的防控措施。快速阻断疫情传播蔓延,火速开设“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广大医护工作者“驰援”抗疫第一线,保障医疗防护物资迅速供应湖北、武汉,民众快速响应,世所罕见。这次疫情防控实行的“封城”“交通管制”“隔离”“封闭管理”“宅家”“全民戴口罩” “不聚集”“健康监测”“严守社区这道关键防线”,其措施严厉,世所罕见。正因如此,才使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五是方法科学。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首先要有正确战略策略与科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统筹兼顾和精准施策。疫情暴发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胶着对垒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醒“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疫情呈现转机,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上述精髓、方法和经验,蕴含着中国动员、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强化自我意识  提升精神自觉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当前,我国初步阻断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本土传播,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立足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回看过去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展望未来的民族复兴,我们需要提升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共同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自觉。第一,强化自我意识,认清尚存短板,寻求精神超越。深刻认识自然界的极度复杂性,保持对自然界的足够尊重和探索热情。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多样性,努力构建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深刻认识人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努力推动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第二,强化生命意识,明确价值导向,构建国家制度。从总体上看,人的生命问题可以分做三种层次或者状态,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相应地,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关注也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一是生命安全至上,确立公共卫生安全的战略地位,构建一种立足于公共卫生安全观基础之上的新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二是人民身体健康至上,将防疫和医疗内在结合起来,确立新时代公共卫生治理观念和总体性治理体系。三是人民生活幸福至上,将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治理体系内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加速构建新时代中国公共卫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体系。第三,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从底线上激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从不自觉到自觉构建起了多种形式的共同体,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丰富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次,以总体性全层次多形式的命运共同体彰显制度优势,强化治理效能。正是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功能发挥,我们将举国体制与万众一心内在结合起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效能。三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支持全球抗疫,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民族。现在正在全球肆虐,病患人数呈几何级数的增加,从底线上表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存在,也呼唤着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体系。

  敬畏自然与生命:中国精神的重要遵循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第一,对中国精神的解读。“天人合一”的信念是中华文明创生的大前提,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华人文传统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调,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天人合一的核心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集中表达。其核心价值追求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原生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是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并没有随着岁月而褪色,它必将对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与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第二,中国精神彰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把“人与自然”这一古老的关系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人类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应该如何去对待生命、对待自然? 工业文明的巨大威力造就了“人化的世界”,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加大。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作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尊重并敬畏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法则。要在与自然的圆融相处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体味生命的质量。第三,“顺应自然”凸显中国智慧。首先,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这一新发展思路,既是一种现代生态文明观,更是一种现代化发展实践的中国智慧。其次,顺应自然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秉持的文化理念。人之可贵在于处于天地之间,就要“敬天保民”、化育万物、顺应自然,始终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最后,“顺应自然”作为未来中国现代化实践的重要遵循,其所彰显的中国智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要摈弃对自然的功利态度,与自然之间互养相成和谐发展;其次要自觉培养一种节俭、自律、人性化的生命观;再次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准确预判发展的风险与代价。

  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内涵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战略眼光、辩证的思维方式,一直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控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进行伟大斗争,提出一系列判断精辟、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指导性强的观点和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这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一,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贯穿着统观古今中外兴亡成败的历史视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警示录。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在通晓历史上沉浮更替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今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们面对危机、应对大考,再次证明了忧患意识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第二,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贯穿着运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发展大势的战略格局。疫情防控展现了我国集中统一、及时迅速的治理效率,统筹协调、聚力合力的治理优势,令行禁止、全面严格的治理能力,依法治疫、科学治疫的治理水准,公开透明、合作负责的治理风范。第三,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贯穿着把握危与安、险与机、弊与治等相辅相成关系的辩证认识。危机、风险、挑战、磨难等,都是客观存在或客观可能,必须实事求是看待、辩证转化对待,关键在于要勇于面对,善于克服和战胜它们。如何化危为机、转危为机,是疫情防控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第四,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贯穿着治国理政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立足最困难局面、争取最有利结果的底线思维。对存在的风险点,一定要胸中有数,做好风险评估,密切监测,准确预判,有效防范,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第五,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贯穿着在困难局势中化风险为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的主体意识。这次疫情防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每个阶段,都准确判断形势、科学把握规律、正确作出部署,带领全党和人民有效阻止了疫情蔓延,极大降低了感染人数,很好维护了社会秩序,创造了世界的抗疫奇迹。第六,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不畏压力、不惧阻力、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应对危机、困难、风险、挑战等,必须通过积极有效的斗争解决矛盾,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斗争精神。这次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疫情舆情两大阵地都在较量,网下网上两条战线都在斗争,国内国际两个战场都在展开牢牢掌握网络阵地主动权和主导权。要以网络治理推动疫情治理,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战争与恐怖主义、科技滥用及重大灾害等严重的生存危机,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重大灾害更是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人类生存危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局部)有政府、有强力组织管理而世界(全局)无政府、无强力组织管理的格局有关,这对人类整体利益造成伤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社会为人们提供基本生存发展保障的共同体,人类克服发展进程中的多重险阻,走出生存危机的重要出路就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首先,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有可能形成人类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共性认知,解决各国将地球作为公地对待的“公地悲剧”问题;其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家走向世界,才能克服由不同国家敌对并拥有武装力量可能导致的战争尤其是核战争问题,才能制止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开发和运用有害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黑色科技,才能解决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将重心放在防灾减害而不是国家利益争夺和责任甩锅上;第三,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才能实现当代世界的公正问题。当代的世界不公,是导致全球动荡不安的重要根源,既体现在人类个体之间,更体现在国家之间,最突出的表现是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不能指望在单个国家内部实现,只能放眼世界范围解决。最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才有可能实现全人类的普遍幸福和永久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解决世界贫困、苦难、和平等难题提供了新视野和新框架,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也会不断推动世界各国治理体系的互相吸收、借鉴、融合发展,进而为全人类的普遍幸福和永久繁荣提供必需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今天,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和人类家园,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村的村民,世界各民族都生活在这个家园之中。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兄弟姐妹。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了广大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积极响应,开启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进程。

  发扬斗争精神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龚云研究员: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灾害相斗争的历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第一,斗争精神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强大精神支撑。首先,发扬斗争精神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培育的斗争精神,对于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次,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新冠肺炎疫情是今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风险挑战。全党必须发扬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第二,发扬斗争精神,筑起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精神长城。一是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无私无畏的彻底革命精神,对党的伟大事业无比忠诚,坚信党的伟大事业必胜。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精神原动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我们要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就一定能做到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不怕牺牲,攻坚克难。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是共产党人特有品格和政治优势。现在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全党全社会要保持定力,再接再厉,英勇斗争,顽强拼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三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需要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我们每个人都是战斗者、奋斗者,不是旁观者,都应该有所作为,做到患难与共、万众一心。四是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管理措施越科学,精准防控越到位,阻断疫情就越有力有效。同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全球抗疫下“中国精神”  诠释的三维舆情视角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毕宏音研究员:从舆情视角出发,诠释和解读全球抗疫下的“中国精神”,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维度。先看“舆情支持”。作为舆情整体中最重要、最积极和权重最大的组成部分,舆情支持也是维护和推动社会蓬勃向上、有序发展与协调向前的最核心的精神力量。接着看“态度层次”。考察舆情支持的生发、传播和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积极正向的社会政治态度也有着相对清晰的递进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民众的理解。这是舆情支持的基础或者说关键的第一步。第二层次是民众的认同。民众的认同是舆情支持的更高层次的内容。第三层次是民众的参与。这是舆情支持的最高层次。再分析“心理结构”。舆情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精神现象,由外及内,大致有着三层心理结构。浮于结构表面的是“诉求”,它由民众的情绪、意愿、需求、主张和态度构成,常常是活跃的、生动的、多元的、交杂的和变化的。居于结构中层的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和依据,决定、调节和制约着人的情绪、意见和态度。处于结构内核的则是“文化”。它潜藏和驻留于人心基底,为社会成员提供共有的价值意义与知识体系。对舆情三维视角的把握,令我们聚焦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精神”时,不但可以总结出其中所集中表现出的报效祖国、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同舟共济、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实事求是、自我革新的自强精神;以人为本、彰显正义的人民至上精神;尊重科学、精准施策的科学理性精神;依法治国、制度保障的法治精神;协和万邦、命运与共的国际主义精神,而且,在国家、社会、群体、个人以及世界等不同维度上,还可以发掘和体味到其中所蕴藏的奋发有为的社会心态、积极健康的社会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亦可以目睹和体会到,在舆情支持的层层递进过程中,中国人民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的家国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的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胸怀,正不断地得到激发、锤炼与升华。同时,透过这些具象化、表征性和易捕捉的“诉求”,还可以发现和揭示出,中国人民所寄寓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和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蕴涵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仁义价值和个人理想的统一里。

  结语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如果说医护人员处于抗疫斗争的一线,那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责无旁贷。

  目前,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希望是非常强烈的,对相关科研成果的需求也是非常强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要着眼未来多做趋势性、对策性研究。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可以说是变局中的变局。疫情对未来发展、社会生活、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军事安全、产业供需,甚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需要进行前瞻性、对策性的研究。二是抓紧着手对中国抗疫的伟大实践进行深刻的理论总结和概括。这次抗疫斗争,是最能彰显我们党的领导和国家制度优势的一场社会实践。无论是防控疫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党的建设、思想舆论宣传等,我们都形成不少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同时疫情应对也暴露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需要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改进工作。三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这次抗疫之战也是意识形态之战。西方有些政客污蔑、抹黑我们,制造虚假信息企图把责任“甩锅”给我们,同时,国内舆论场特别是互联网上争论也十分激烈,疫情防控斗争是正在进行的非常尖锐的斗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处在战场之外,而应是主力军,积极投入其中,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利益,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

  这场疫情是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极其深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发挥才智,要广泛深入开展对策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要对全球抗疫斗争特别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抗疫斗争进行深刻的理论认识和总结,要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国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磅礴力量。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04/27/content_159_2627647.htm

(编辑 焦德芳 王芷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