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FOCUS

中国社会科学报 | 杨贤金: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贤金编辑: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5年10月10日01版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效能的重要着力点。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城市工作,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优势,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担当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动力,为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将人民城市理念转化为大学使命担当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准确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内涵。人民城市理念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为城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超前谋划、率先行动,聚焦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五个转变”,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学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大学与城市具有强烈的共生关系,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推动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实现共生共融、双向赋能,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人民城市理念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价值指引,也应当成为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城市建设与治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为科学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学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刻领悟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找准服务城市建设的切入点,把握百年大计的历史使命。

将城市工作实践转化为人才培养实效

城市工作实践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载体。一方面,城市发展成就为学生了解新时代伟大变革提供了直观的窗口,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学生在参与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支撑力、贡献力,应首先体现在培养适应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人上。新时代城市建设工作需要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为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善用城市工作实践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把握其核心要义,领悟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关学科专业应立足自身特点,在行业专业的大背景下充分运用城市工作案例,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与责任感。同时,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运用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真实了解城市运行机制和发展需求,让学生真切感受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把握城市发展契机,推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学科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柱,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高校要动态调整、迭代跃升学科专业,适配城市建设供需结构,从人才培养源头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在规划未来学科上下功夫,在智能建造、智慧交通、低空经济、城市能源、资源循环等新兴领域强化前瞻布局,同时强化基础研究源头供给能力;要以发展新工科和交叉学科为有效途径,以实际产业项目、前沿科技项目等为链条,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图谱,塑造工程教育新形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助力城市全方位优化升级。

将城市更新需求转化为科技创新命题

城市更新需求是驱动工程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应当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阶段新变化,敏锐捕捉城市更新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将其转化为科技创新命题。

以有组织科研加快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兼顾统筹协同与重点突破。高校应精准对接城市更新需求,在相关科研方向上进行前瞻性判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科研资源,搭建跨学科的大平台、组建多领域的大团队,联合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力量,围绕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从科技层面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例,该平台集成了电化学、新材料、氢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经济与政策领域的优势力量,能够提升储能领域重点前沿方向的科研能力、科技攻关能力,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贯通,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推动科研成果在城市建设和治理方面转化落地。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服务于城市建设。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企业的市场敏感度和快速响应能力,使科研成果更贴合实际应用场景,切实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满足人民对城市建设的需求。同时,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深刻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实践,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