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常州日报:张太雷的青少年时代

      2021-05-26       

《常州日报》 2021年5月23日 02版

在外祖父怀中的幼年张太雷

张太雷,原名张曾让,谱名张孝曾,字泰来。1898年6月17日,他生于常州西门外西仓街外祖父薛锦元家,是在大运河边出生、长大,地地道道的常州人。

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西部,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京杭大运河穿越古城,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是常州的母亲河,孕育精彩纷呈的水乡文化,造就了一大批名扬海内外的文人学者、仁人志士和英雄儿女。

张氏祖先或做官、或经商,家学渊源,饱读诗书,人才辈出,是常州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祖居在城内天井里,后来迁至西下塘3号,是临市河而建的深宅大院,房屋多达百余间。张氏祖上因家庭和睦、兄弟谦让,且每逢灾年捐助赈济灾民,曾五次得到朝廷的表彰,被武进县令赐赠《仁让风行》匾额,家中有《仁让堂》三字堂额悬挂,远近闻名。《仁让堂》后有个阁楼,张太雷的祖父、父亲都曾在此居住。

张家自太雷祖父开始,因经历几度战乱,家产大半被毁,后来家族子女众多,不断分家,从此一蹶不振、家道中落。父亲张光斗(号采亮)为晚清秀才,因贫穷,婚后寄居岳父家。

张太雷的外祖父薛锦元是小手工业者,在常州西仓街开设一间“薛天兴皮行”, 是加工、销售牛皮的小作坊,为两开间,三进头的砖瓦房,临街为铺面,其后是制作皮革的小作坊,最后一进是店主薛锦元夫妇及其女儿一家居住,太雷就出生在这里。薛锦元的堂弟薛怀远在西仓街“薛天兴皮行” 隔壁(现为西仓街35号)开设“鼎泰元冶坊”。“鼎泰元冶坊” 是常州最早的生铁冶坊之一,以生铁铸造犁头、铁锅等生产、生活用品,产品畅销苏浙闽等地,在常州小有名气。当年张太雷在中学同学录填写的通讯地址是:“西门仓桥鼎泰元冶坊间壁”“常州西门鼎泰元冶坊”。现如今薛氏皮行和冶坊的老建筑大部分被拆迁,原地建成了商品房,万幸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还留下了一座当年鼎泰元冶坊的老建筑,标示着张太雷出生地、故居地的准确位置和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

1901年,张太雷的父亲张光斗经堂兄张赞宸(萍乡煤矿总办)介绍,任萍乡煤矿洗煤台文牍,是一份负责抄抄写写,记录洗煤台各种设备运转资料、保管账的工作。那一年张太雷3岁,随父母和姐姐举家前往江西萍乡。太雷在这里生活了5年,在中国近代工业生产的氛围中启蒙,对大工业生产和工人阶级备受压榨的生存状态留下了最初的、直观的印象。

因为厂区没有小学,父亲是秀才出身,有家学渊源,亲自教授他和姐姐国文和书法,言传身教,使其国学功底较一般孩子更扎实。

1906年2月,父亲张光斗突患疾病,不治身亡。太雷随母亲、姐姐扶柩回常州,将父亲灵柩安葬于武进厚余乡马家村。父亲去世,母子三人突然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生活陷入极端贫困,只能在常州南门外茶山乡张家祖坟堂屋(丙舍)暂时栖身。住处只有一间小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桌子上还供奉着父亲的牌位。母亲靠收揽一些针线活,日夜操劳,挣几个小铜钱维持一家人生计。太雷和姐姐白天要外出拾柴、帮助妈妈干些零活,晚上无油点灯,借着灶火的微弱光亮读书、习字,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

下半年,张赞宸的母亲薛氏老太太回常州养老,需要有人照顾,太雷母亲去青果巷贞和堂张家帮佣,母子三人搬回外祖父家居住,太雷就近考入刚刚成立的公立西郊两等小学堂,插班就读二年级。母亲年轻守寡,收入微薄,只能供太雷一人上学。一开始交不起学费,校长恤苦怜贫,允其免费上学;后来因太雷勤奋好学,年年成绩优异,校方奖励,免除了学费。

家中变故和母亲的辛劳,使太雷小小的年纪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活的艰辛,懂事特别早。在校时,他读书格外用功,考试名列前茅,书法出众,爱好体育,喜欢阅读历史名著,与同学关系融洽,但逢有人欺负小同学,常挺身而出,主持公道。他在家里对母亲非常孝顺,抢着做家务活,常常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因贫失学的姐姐。

外祖父家所在的西仓街,在常州西门外,离城区不远又沿着运河,原来设有官府粮仓,后来成为粮食贸易的集散地,过往船只如梭,交通便利,是常州商业和手工业发达、近代民族工业孕育、发展的地区之一。太雷生活在其中,每天往返学堂沿途是粮行、木行、豆行、梳篦作坊、当铺、烟馆、赌场、茶馆等等,贫富悬殊、善恶并陈的种种社会现象,对他刺激很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贫苦人的艰辛与痛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为改变社会不平等和种种丑恶现象寻找出路的思索。

1911年,13岁的张太雷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学校坐落在东门内玉梅桥桥南护国寺旧址,是常州当时唯一的一所新式中学,校长和老师很多是出国留学归来的学者,是有真才实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其中不乏爱国志士。学校从成立至今都是常州最好的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其中有瞿秋白、张太雷等著名共产党人,也有钱穆、刘半农、刘天华、吕叔湘、周有光等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学校素以严格管理著称,当时学生无论家住远近一律住校,除了上课,一日4次点名,学习、生活秩序井然,违规者处罚很严。校内设施完善,除了教室、自习室、学生宿舍,还有图书馆、实验室、标本室、大礼堂、风雨操场等等。教学课程设置完备,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同学回忆:太雷学习成绩很好,英语尤为突出,为同学们所羡慕,且身体健壮,爱好运动。后来李大钊评价他,“学贯中西,才华出众”。

太雷上中学那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校长屠宽、童伯章和部分老师是同盟会会员,有强烈的民主、爱国倾向,学校也卷入革命的激流。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斗争,对青年学子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张太雷和瞿秋白等同学,萌生不满社会现实的反叛意识,不约而同地剪下脑后的辫子。这个时期,太雷在课外阅读了大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进步书籍和刊物,积极参加师生反对封建专制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主、爱国活动,并给自己取字号为“长铗”,寓意“仗义执言、嫉恶如仇”。同学回忆:太雷一度倾心于耶稣,学校星期例假只有半天,他都要赶到东门教堂倾听“布道”,从不缺席。但是一经发现说教并不合理,立即转变。后来他去上海途中,在火车车厢中有传教士向乘客演讲、传道,太雷即起而痛加驳斥,教徒为之收声,其坚决态度与之前虔诚信仰判若两人,其勇于革新,勇于斗争大率类此;“太雷精神勃勃,勇于进取亦勇于改造,有肝胆、不畏强御,见不平敢于斗争”。

1915年6月,一名同学因为日常管理问题,与训育人员发生矛盾,被校方开除。对此提出异议的几名同学也被校方开除。张太雷和瞿秋白,虽然与他们不是一个班,但是也受到警告。校方布告说他们两人行为不谨慎,与被开除的同学相似,如不悔改,下学期不要再来学校。太雷不堪无辜受辱,虽然离中学毕业只差一个学期,仍愤然离校。

此时,有一位亲戚想把他介绍到银行里去做事。当时“吃银行饭”是一件被人羡慕的事情,但是他说:“我最恨铜臭十足的人和最不愿意做铜臭气的事。”

那年张太雷刚满17岁,这个在常州西仓街大运河边出生、成长的青年,满怀着求知和追求真理的希望,离开故乡,北上求学。

当时谁又能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学子,从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人生。他为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苦苦求索,终于遇到并且信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他和他的同志们在中国开创并为之献身的社会主义运动,100年来历经曲折、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且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个常州大运河的儿子,因此成为故乡历史上一座丰碑,家乡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常州日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21-05/23/content_400735.htm

(编辑 焦德芳 李杰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