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教育报》 2023年9月6日 A1版
前不久,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布,由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牵头完成的“新工科教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天津大学这一获奖教学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新工科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天津大学在实践探索中是如何推进这一育人模式的?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建设新工科是时代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人才。”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天津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兴学强国的使命,新工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金东寒指出,我国陆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人才需求、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对传统工程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新工科建设,正是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我们认为,新工科包含新的工科专业,也包含对传统工科的新要求,但更多的还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金东寒提到,新工科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工程师的核心素养,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交叉学科的知识,善于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新工科更加强调工程师核心素养和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更加强调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多维度探索新工科建设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也是在这一年,天津大学携手61所高校提出了“天大行动”。“天大行动”和“复旦共识”“北京指南”一起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明晰了新工科的概念、新工科建设的路线图和建设指南,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天津大学归纳了新工科4个新特点:“返本开新”的新工科理念、“因时而新”的新工科专业结构、“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改革催新”的人才培养新阶段。这几年,天津大学在“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卓越工程师首先应该有家国情怀。天津大学秉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构建以时代责任为使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价值塑造。同时探索“新工科+课程思政”模式,以“国之重器”科技成就案例为联结,把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世界的科技发展前沿都跟课堂教育结合起来。
在学科交叉布局方面,基于学校现有基础并响应国家需要,近年来,天津大学新增了16个本科专业,其中大多是像“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具有明显学科交叉特征的新专业。还设立了“救援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全国首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推动学科交叉中,近年来,天津大学通过交叉科研平台、交叉研究领域、交叉导师团队、交叉生源和交叉知识“五维并举”,实现了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与新工科建设的融合以及共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如今,天津大学已经形成了新专业锦上添花、传统专业老树新花、学科交叉遍地开花的学科发展新格局。
同时,天津大学推动多学院合作搭建起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智慧流程工业与产品工程等十多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这些平台不再是某一个学院,而是多个学院投入教师、实验室等资源共建共享的教学组织。比如“建筑行业国际化设计人才培养平台”,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材料、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专业,启用了4000平方米的新创客空间,同时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几十个班开放,让班与班之间没有了隔墙,培育了“可持续建成环境”“韧性城市”等多个研究方向。
除了联合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对学生更为直接有效的教育就是把企业引入课堂。天津大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让更多的企业家走上学校的讲台,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直接的教育。
金东寒说,大学的使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一流大学应当根植于国家和民族土壤,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天津大学将始终牢记“兴学强国”的使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答好“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个时代问卷,通过人才培养成果、科技创新成果,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天大力量。
天津教育报:https://mp.weixin.qq.com/s/OE5XsCTUPEWZYNGhpANqSg
(编辑 焦德芳 潘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