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今晚报: 迎接非遗日与师生共话非遗学 冯骥才:“现在身处少年 但前程远大”

      2024-06-09       

本报讯(记者高丽)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迎接这一节日到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师生们日前与院长冯骥才共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非遗学这门田野科学的座谈交流,结合学院优秀学生张宗建新近出版的《乡野拾遗:曹州木版年画见闻志》,冯骥才鼓励大家,“热爱之中才能产生责任。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

2022年,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天大冯研院。学生们以热爱为起点,真正走进非遗学,在祖国的山河大地和田野中,为保护和传承濒危的民间文化奋力学习、工作着。大家由此汇集了田野一线的感悟,在这次师生座谈会上与冯骥才分享和请教。现场,四位来自非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代表,以及非遗方向博士研究生代表,围绕传承人的代际传承问题、田野实践中的经验与反思、非遗如何走进大众生活以及年画研究未来的学术取向等问题与冯骥才进行探讨。在聆听了学生们的发言后,冯骥才表示十分欣慰,他高兴的是大家在入学后,对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已深深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冯骥才结合自身关于非遗学基础理论与教学方法的思考,回应大家关于非遗学田野问题的关切。他指出,非遗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学术内涵“深不见底,浩无际涯”,足够撑得起其作为一门“学”的学问。面对灿若繁星的非遗事象,如何认识并科学地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冯骥才说:“还是要有非遗学的支撑,还是要把最基本的元理论弄清楚。”他鼓励大家一定要深入文化现场,“到了文化第一线,我们才知道我们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做文化遗产工作的,就是要告知公众,唤起民众的自信和自觉,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义务。”冯骥才认为,非遗学有五个关注点,分别为地域性、审美个性、传承人、技艺以及活态,这是非遗学区别于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突出特性。“非遗学是一门前程远大的学问,但它现在还身处少年,需要不断地讨论、不断地研究。”

冯骥才还向大家指出了博物馆的重要性,认为大学博物馆是现代高校发挥知识的研究、传播和存录功能的重要文化空间,希望大家在博物馆里多学多看,开阔视野增长本领。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建设工程已启动,待明年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将向大家敞开怀抱。对此冯骥才讲:“我们的博物馆是一座全新的非遗博物馆,建成后将与非遗学教研紧密结合,会成为大家在其中学习的生动课堂。”

今晚报:迎接非遗日与师生共话非遗学 冯骥才:“现在身处少年 但前程远大”

(编辑 焦德芳 罗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