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记者 段玮 通讯员 赵晖)2025年的央视春晚一个充满东方之美的节目《栋梁》播出后备受关注。该节目以中国建筑之美为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国古建找回话语权,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智慧的天津大学,对中国古建测绘坚持了80余年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以节目组专家团队的身份加入2025央视春晚。
严谨的节目一定要有严谨的创作团队。比如著名学霸剧《生活大爆炸》的科学指导会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天大名誉教授Frances H. Arnold就是其中之一)。讲述中国建筑之美,创作团队找到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的视觉设计,以梁思成先生的古建筑测绘手稿开始,演变为中国古建数字化三维模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昕楠透露,天大建筑学院这次为节目提供了12份古建筑测绘成果,用以完成精准、翔实的数字孪生建筑模型,让节目视觉呈现的依据扎实可靠。
“央视春晚很严谨,希望节目中涉及的古建筑术语、比例尺度、结构构造都能有坚实的学术依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蕾老师讲述了与春晚团队联手的幕后故事,“距离春晚42天时,节目导演组带着脚本草稿来咨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王其亨教授研究团队。”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下来出镜建筑、枓栱和榫卯节点的具体内容。天大建筑学院依托延承了80多年的古建筑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测绘成果和丰富的二维图纸和三维数字模型,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保障了节目创作如期高质量完成。”在《栋梁》节目制作过程中,双方在静帧上沟通了数十处修改,不断优化到节目播出前。
央视找古建专家为什么找到天津大学?
在众多高校中,天津大学的建筑教育独树一帜,以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秉持修学好古和实事求是的学风,不从纸上呈空谈、始终倡导以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营建智慧的实践创新;坚守中国古建筑研究,励精图治、筑建风华让世界“看见”了中国建筑的价值。
朱蕾介绍:“其实,早在此前的《国家宝藏》栏目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就和王其亨教授团队有过接触。”
2018年,《国家宝藏》第二季首播,第一件震撼登场的,便是由“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家所制作的国宝——样式雷烫样,当时就是由王其亨教授及其带领的样式雷研究团队进行讲述的,尤其是王其亨教授振聋发聩的三个“找回来”:“把这个失掉的话语权找回来,不了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找回来,把中国人的古建筑的尊严找回来!”让人感受到天大人对于中华文明探索的坚守。
“工作人员认识到王教授这边坚持的测绘研究,也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数据。”朱蕾说,这样也就有了这次合作的缘起。
为中国古建筑找回世界话语权
中国有恢弘的建筑和泱泱数千年的建筑史,但在世界建筑史中,中国建筑不过是发源早、但影响力小的次要分支。为了给中国建筑正名,让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智慧得到世界承认,著名古建筑学家、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带领团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追寻古人的足迹,在潜心研究中与古代建筑隔空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数十年如一日,天大古建研究团队搜集、整理、解读“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近两万件,并推动其于2007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智慧以及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与贡献,得到了世界承认。
还有一处细节,《栋梁》中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测绘史,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初,沈理源和张镈先生带领的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朱蕾介绍,从那时候起,天津大学就开始了古建筑测绘的研究积累,每年的夏天都会有学生和老师一起出去做古建筑测绘的研究项目,这一干就是80多年。
春晚节目里的“惊鸿一瞥”,不仅仅是天大在古建测绘工作方面的一次展示,更是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充满东方神韵的中华文化之美。
跨世纪的坚守——古建测绘守护中国建筑文明
古建筑测绘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必修课。从上个世纪30年代延承至今,天大的古建测绘几乎从未间断,师生的足迹遍布全国,积累了大量的古建筑测绘数据,为守护中国古建做出了卓越贡献。
古建筑测绘是记录古建筑信息的过程,测绘图是文物建筑保护的基础,是工程设计实施的依据。干建筑的都知道,建筑测绘是最基础,最艰苦的工作。为了守护中国古建文明,古建筑测绘这件事天大一干就是80多年。搭梯子、捆安全绳、铺气垫床,在天大,古建筑测绘的每一个环节,带队老师都要亲自操作。当梯子搭好以后,老师要第一个爬上梯子,确认安全以后才能让学生爬上去进行测绘。古建测绘是天大建筑学人求真务实、吃苦耐劳、严谨周密、勇于探索品质的训练平台,是建筑学院毕业生的集体记忆。
从1941年开始,天津大学对避暑山庄、故宫、颐和园、北海、天坛、太庙、清东陵与西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地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过全面测绘,是国内文物建筑保护领域的领军性高校。历久弥新,天大最早推动将三维激光扫描、低空遥感等无接触测绘技术运用到古建筑测绘领域,在数据采集和数字化处理技术,以及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几十年来,天大师生的古建筑测绘足迹已走出国门,绘制的古建筑图纸数量早已无法计数。天大建筑学院编著的《古建筑测绘》教材,广泛用于文物建筑从业人员,填补了本领域的空白,该院编制的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规程》目前已进入审批阶段。
王其亨教授(左一)带领学生测绘清西陵
1964年,测绘沈阳故宫大政殿
1998年北京太庙享殿
应县木塔使用三维扫描仪
让中国建筑站上世界舞台
古建筑测绘是在培养学生对古建筑的感情。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曾跟随王其亨教授到清东陵和清西陵测绘,他回忆说:“测绘经历让我对中国历史建筑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确实影响了我至今的建筑创作。因为很多东西从书本上、从图纸上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当你在山野中,从早到晚跟历史建筑对话,你的感悟会渗透到灵魂中。”
从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到北京APEC峰会主会场、杭州G20峰会主会场、APEC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2022年冬奥会雪游龙到基础建筑项目……当你行走奔波于一个个陌生的城市,能发现有很多优秀、知名、地标式的建筑出自天大校友,在这些建筑中都能找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而就是这份东方神韵让世界“看见”了中国建筑,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登上世界舞台,成为焦点。
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避免中华建筑的遗产葬送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当同辈的日本学者在军队的陪同护送和卡车、吉普车等先进工具的支撑下在中国进行古建筑考察的时候;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营造学社的学者们,以毛驴为脚力抢救式的对山西、陕西、山东、华北和西南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为的是争取中国学者对中华文化遗产的话语权……岁月流逝中,天大的师生坚守古建研究和古建测绘的传统,将古建记录在图稿中,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追寻古人的足迹、挖掘中华营建的智慧和系统方法,是为了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智慧、以及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贡献给世界,并将它的理论、方法和观念沁润到当代设计创新中,既是留给历史,又是留给世界,更是留给未来。
津云:https://www.app2020.tjyun.com
(编辑 刘延俊 郭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