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校内新闻 > 校友 > 正文

人文艺术学院成立两周年系列活动 “大学之于我”校友发展论坛举办

      2024-05-23       

本站讯(人文艺术学院供稿)5月18日,人文艺术学院成立两周年系列活动“大学之于我”校友发展论坛在卫津路校区举办。来自天津、北京、广东、广西、湖北、江苏等地的50余名校友在新学院成立后首次相聚。人文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吕静,副院长孟兆熙,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用源及各系所中心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微信截图_20240522093816.png

上午,校友们陆续回到学校,参观了学院事业发展成就展、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篆刻美学艺术展和工笔重彩研究所非遗与现代生活展,了解新学院的发展情况。校友们漫步校园、与老师们见面聊天、体验久违的食堂午餐,共同回忆在天大度过的青春岁月。

DSC_6945.JPG

下午,校友发展论坛在第九教学楼404室举办。论坛由中文系教师周游主持。

640 (3).jpg

吕静在会上致辞。她从院徽的设计理念谈起,介绍了新学院的创建背景和取得的成绩。吕静表示,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面向国之所需,培养卓越人文艺术人才。学院深度参与学校通识教育改革,提升全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涵养家国情怀。积极发掘自身优势,推进学科新赛道建设。她希望校友们持续关注和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建设,学院也将关心关注校友发展,为校友们做好服务。

640 (5).jpg

中文系主任、教师代表张黎明在发言中表示,中文系第一批学生毕业已22年,老师们热切盼望学子们的归来,为大家的成长发展感到自豪不已。中文系在26年的发展中,有喜悦、有艰辛,更重要的是有韧度和黏性,这种韧度和黏性是一届届中文学子们赋予的。新学院成立为中文系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希望校友们一如既往支持学院和中文系发展,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640 (6).jpg

院长助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所长孙列对校友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谈到,学子回到母校犹如游子回到故乡,会带给大家很多美好的回忆。“人文艺术不分家”,希望所有校友都能永葆赤子之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老师、同学,共同支持新学院发展。他祝愿校友们在学校度过难忘的一天。

微信图片_20240522160633.jpg

校友代表分别发言,分享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深情厚谊。

中文系2002级本科生,高级录音师、作曲、纪录片解说指导、纪录片声音设计师,《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音频设计王同表示,在天大的学习经历为自己的成长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中文系的培养也给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根基。中文系肥厚的土壤是“养人”的,培育出的学生是理性的、严谨的、有态度的,更是“恋家”的,他们具有相似的思维方式和基因,愿意持续关注支持学校和学院的发展。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2012级硕士生、天津大学国教学院管理干部江紫媛分享了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和收获。她说:“在王研所的学习经历不仅记录了我的学术追求和人生感悟,也丰富了我的学术视野,深刻塑造了我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我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进步,更在导师的引领和影响下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2016级本科生、2020级硕士生,五矿金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胡钰琬细数了在中文系学习的收获。她谈到,中文专业的学习重塑了她的价值观,让她能够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保持定力、走得更远。老师们追求教育最根本的内涵和意义,教导知识、文学和语言本身,并鼓励她多专业、多视角学习。中文系培养了她的阅读、写作、独立思考能力,无论在专业素养还是在人格完善上都对她影响至深。老师们如家人般的关心和支持,更是她莫大的前进动力。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1988级硕士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永敬发言,回忆了恩师王学仲先生带给自己的感悟和成长。她表示,新学院发展理念契合时代所需,创建2年来的成绩令人欣喜。文学艺术能够赋予个人情感、彰显个人的主见,是天大校园内非常有特色的部分,对于提升全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祝愿学院发展越来越好。

合影.jpg

校友们深入交流,畅聊往昔,共话未来,纷纷表达了对母校、老师和学院的美好祝愿。

(编辑 刘晓艳 常可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