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解雯超)10月2日晚19点,“家国颂·天大情”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师生歌咏活动举办,师生校友相聚云端,用歌声唱响对祖国和母校的深情祝愿。10月2日,天津大学迎来第125个生日。这一刻,歌声嘹亮,青春绽放,天大人将继续勇担重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领未来。

云端相聚,梦想接力
从“放飞梦想”校园青春歌会到“礼赞新中国 奋斗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歌咏活动,每一场盛大的歌会都凝心聚力、鼓舞人心,每每置身其中都有一股热血沸腾的冲动。对于125周年校庆而言,有一场精彩纷呈的歌会,用歌声祝福母校、抒发情感是所有师生校友的共同期待。在歌会的筹备过程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如何组织安排、如何跟更广大的师生校友见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和挑战。为了不辜负师生校友的期待,创作团队精心设计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方案,历经十数次方案修改、数不清的幕后工作,只为给观众呈现最好的节目效果,给母校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最终,歌会确定以提前录制节目的方式,在校庆当天通过云端和大家见面。“录制一台歌会,对于主创团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为此我们也邀请到专业的团队共同完成节目的拍摄和录制”,苏畅介绍说。作为校团委美育部教师,苏畅承担了本次歌会的执行策划工作。从暑假开始,他就在校园中反复“踩点”、设计脚本,“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镜头,向校友们呈现北洋园最美丽的风物景致。”同时,为了缩短拍摄周期,节约摄制成本,主创团队提前对接演职人员需求,整合拍摄任务,从清晨开机一直忙碌到深夜。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歌会中来,各学院积极组织“班班唱”活动,苏畅分时段、分批次组织各学院,用最短的时间高效率完成拍摄。在他看来,“共唱爱国主义歌曲为祖国和母校庆生是歌会的一大特色,这是一次艺术教育的总动员,也是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课堂。”

歌会分为《大学之道》《大爱无疆》《大路我行》三个篇章,以“大”字点题,是对天大120周年校庆晚会的传承和延续。五年前的120周年校庆晚会上,校史研究专家王杰老师提出以“天”为线索,按照“天降大任”“天地辉煌”“天之骄子”“天大梦想”的脉络展开叙事、一气呵成。因此,早在2019年年底对歌会创意进行“头脑风暴”时,团队就从“大”出发,努力讲好“大学”“大业”“大爱”“大路”的“天大故事”,既是对天津大学125年辉煌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大学精神使命的思考和诠释。校团委书记管虹说,“主创团队中很多人都曾亲身经历和参与过115、120周年校庆,每一次的鸿篇巨制不仅留下了美的艺术享受,也留下了筹备和组织歌会的宝贵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高、走的更远。”

师生原创,凝心聚力
“说到节目创作,不得不自豪的说,晚会共10个节目和3组串烧,这10个节目全部是原创,包括串烧中的《校湖之歌》《海棠花开》《如梦北洋》都是师生校友的原创作品,这也是我们长期坚持艺术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体现。”校团委副书记赵剑博说。125周年校庆主题曲《与你同行》和《再别康桥》《初心不改》都是艺教中心冯公让老师作曲的,冯公让老师此前还为学校创作了第一交响曲以及在大型原创话剧《侯德榜》中担纲配乐。

在冯公让看来,天大人更理解、更热爱天大,更能表达出历久弥新的天大品格。冯公让说,最初想写《与你同行》,就是想为同学们写一首通俗歌曲以表达同窗之情情同手足,后来经过多方探讨,觉得党委宣传部焦德芳老师的提议更适合此次校庆的整体策划。焦德芳是北洋合唱团曾经的骨干、冯老师的学生,为了能创作好作品,焦德芳专程到冯公让家中进行深入地交流与探讨。相谈中两人很快激发了彼此的灵感,直到焦德芳写下“……早知道书山千古冷,却为你一往而情深。一念间我成为了我,只因你说肩负家国……四月里,海棠花飘落,晚来秋,枫红染窗棂……”,冯公让交口称赞。歌词中巧妙地融入了天大的历史与文化,使得《与你同行》具有了更为普适的意义,谱写出天大人意气风发、砥砺奋进的家国情怀和同舟共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朗诵《我是天大人》语句铿锵、掷地有声,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王继世老师和李欣欣校友的领衔演绎下令人激情澎湃。教育学院辅导员俞龙介绍,创作诗朗诵的团队中有老师,也有学生,宣传部、科研院等部门也参与其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定稿时大家也一致认为应该署名“天大人”。在俞龙看来,“国家建设的各个时代、各个领域,一代又一代天大人前赴后继、默默奉献,这是家国情怀,也是天大担当,这份荣誉属于所有的天大人。”

《我和百草有个约定》是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袁超伦在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支教期间创作的,因为有感于千年药乡的“百草精神”,“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袁超伦希望鼓励更多的孩子坚定“人人皆可成才”的理想。快板《抗疫英雄谱》和歌曲《挽手同舟》均创作于疫情期间,展现出天大人面对疫情的义无反顾、勇敢担当;《老师我想对你说》是由校友朱金明和北洋合唱团驻团作曲崔薇创作的合唱曲目,将对老师的感动与爱娓娓道来……支撑歌曲创作的,不仅是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艺术素养,更是天大人对责任、大爱的情怀和担当,对“兴学强国”使命的认同和践行。
风华正茂,青春活力
“毕业的时候要写一首歌给天大”是2020届微电子学院校友张艺竞上学时的心愿,这种期待恰好与周一鸣不谋而合,对于他们而言,hiphop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天大正是承载这些美好回忆的地方。2018级机械学院本科生周一鸣说:“在一众钢筋水泥建筑中,冯骥才研究院爬满高墙的绿色藤蔓令我印象深刻,在青春歌会与冯骥才老师的近距离接触也让我对他更加敬仰”,在天大的美好回忆是他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他们将自己的对天大的热爱融入到歌曲中,用说唱的方式创作了《如梦北洋》。

2018级材料学院博士生赵泽泉是一名唱了9年hiphop的学生,他喜欢突破,敢于走出周围熟悉的圈子,选择加入《如梦北洋》的创作单纯为了热爱,“体现一所大学实力最直观的方面就是科研成果”赵泽泉说道。他以天大近年来卓越的科研成果为素材进行创作,在阅读大量天大科研成果材料之后,内心产生剧烈波动,他由衷赞叹:“这些科研成果是十分厉害的,我在看材料的过程中一直很激动,为自己身在天大而骄傲”。
受疫情影响,节目的排练集中在8月。从上旬开始,北洋合唱团、北洋舞蹈团、北洋国标舞团、DBX街舞社艺术团的同学们就陆续提前返校,开始设计舞蹈、挑选歌曲、恢复排练。为了最快达到演出效果,“非科班”出身的同学们开始了时间紧凑、强度较高的排练。通过不断磨合、反复练习,同学们不负众望,在节目中将天大青年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校团委副书记李霞看来,“歌会”不仅要依靠青年、发动青年,更要鼓舞青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为了突出榜样的力量,鼓舞在校青年师生追逐青春理想,摄制组赴北京为郑东、刘方磊、王同等校友实地拍摄,用镜头揭开他们成长的“密码”。为母校献星星的77级、78级校友,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挂面书记”,矢志创新、不断探索的“合成生物学”团队、“海燕”团队等,这些鲜活的故事将激励新一代天大人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25周年校庆已经结束,新的征程就在脚下,主创团队用镜头记录下的美好时刻,将始终激励天大人在奋进求索中绽放理想之花。管虹说,“每一次校庆都是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契机,我们希望通过歌会,充分挖掘天大的文化品格,为天津大学这座百年学府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珍贵记忆。”
(编辑 张华 陈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