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 白志亮: 男,汉族,中共党员;1992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级直博生,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荣获2018年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共青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天津市王克昌特等奖学金”“天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第一名、“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等荣誉52项;曾担任学生校长助理和15个学生团队组织总负责人。初见白志亮,他温文儒雅、谈吐不凡,让人感觉是一个“非典型”的工科博士。
学生中的“老党员”
——不忘初心 青春奋进怀家国

在同学们心目中,白志亮算是个“老党员”,他18岁入党,从大二开始至直博三,连续7年先后担任3个党支部的支部书记,累计发展党员25名。可以说,学生党建是他工作生活中的一条主线。

纵向党支部成立大会
提到党支部的工作,白志亮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无论是组织建设、支部生活形式还是激发党员潜能和热情,他都有自己的工作心得。他不仅基础工作做得扎实,而且善于思考、敢于创新。2016年9月,为破解研究生党员由于专业不同、导师不同、科研任务重、时间和空间上难统一带来的集中性党员教育难开展、党支部凝聚力较弱等难题,他和学院党建工作指导教师在天大率先提出了“纵向党支部”的设置方式,将支部建在实验室,以党建带动学习,以学术促进党建。作为试点,他所在的现代声学检测实验室申请成立了对应的纵向党支部,支部成员由实验室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党员组成,共覆盖了8个年级,他当选第一任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他带领支部成员制定了《纵向党支部建设指南》,规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每学期至少开展10次组织生活,而且还聘请到了实验室内党性修养高的专业导师李健教授担任党支部导师。支部自成立以来,在夯实基层支部组织建设、提高支部成员党性修养、创新组织生活开展形式等各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与凝聚力。由于支部成员积极性高、制度贯彻良好、育人成果突出,党支部先后获评“天津大学先进集体”“天津大学青年文明岗”等荣誉,且在历次全校考核中均为优秀。2018年,该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成为全国研究生支部创新建设的典范。
谈起7年来坚守基层党建的初心,白志亮说:“我们当代青年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学生党建工作的本质在于能够带动身边的小伙伴们坚守好‘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青年座右铭,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紫光阁实习
通过多年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锻炼,白志亮养成了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这也让他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丰富经历,增长才干。2017年7月,他入选共青团中央国家机关“紫光阁”实习计划,并在启动仪式上代表来自全国59所重点高校的200余名实习生发言。他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实习期间,参与了全委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专题会议筹备,撰写的厅内简讯刊登在国家发改委门户网站上;圆满完成了委内32个司局的软件资产普查和编目整理,深得领导同事的认可好评;主动承担“国家发改委电子政务建设情况”PPT制作,能够站在全局视角理解信息化工作对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意义。
“以前是庙堂之高的仰望者,现在是大国理政的参与者,能够获得在国家部委实习的机会让我觉得很幸运。”这次实习为他提供了更高的思考平台,让他在每一个具体任务中思考和感受着国家机构有序运行背后的逻辑和哲学,也让他感受到更多的青年责任。“你会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特别神圣”,无论是基本的文件运转,还是“复杂的”会议筹备,每一项工作,他都怀着敬畏的心情去做。白志亮相信踏实的态度是让人满意的第一要求。“在我去的第一天,主管领导对天大并不熟悉,一个月工作结束时,他们对我说:天大的博士,挺好!”实习结束后,时任办公厅领导对他寄予了“青年俊才、烙印绕耳、津门太学、博而善工”的高度评价。

梁家河走访实践
2017年9月,他积极响应天津市委的号召,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博士生党员代表随市教委领导走进梁家河这个“有大学问的地方”,透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真实感受着青年习近平在那片黄土地上写下的热血青春。实践结束,他作为3名学生代表之一在全市专题学习报告会上向各高校领导和上千名师生代表讲述了总书记“躬身黄土,一心为民”的故事,受到天津新闻联播的采访报道。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入党8年来,白志亮始终不忘初心、心怀家国,在“恰同学少年”的青春年华里,选择了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奋斗之路,用实干诠释了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党员中的“大学霸”
——科研报国 聚焦前沿争一流
当选天津大学“优异生”、大三被提前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用两年时间达到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同学们眼中的白志亮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白志亮师从精仪学院院长曾周末教授,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加权成绩92.61,GPA3.94/4,专业排名第一,参与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实际上,他仅用了2年时间,就达到了天津大学对于授予学生博士学位发表论文的要求。
白志亮的读博体验看似顺利,但一开始也曾面临很大的困难。2015年,刚开始直博生活的白志亮很迷茫,那时他度过了一段长达半年的痛苦时光。“没有欲望做事情,失去了尝试的新鲜感”,直博生活的开始不再像大一入学时那样让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实验做得一塌糊涂,感觉自己根本不适合搞科研”,他甚至一度考虑改读硕士。学院里“直博生挂2科就转为硕士”的规定让他感到哭笑不得,“我为什么非得让自己挂2科呢?”人当然不能被规则束缚。当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时,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处境。“后来,我觉得无论是没想清楚,还是脑袋一热,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作为一个以目标作为导向的人,白志亮为当时的自己定下了目标——做高水平的科研。
“科研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好的研究方向”,这给白志亮带来很大的困扰。由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白志亮解决问题更喜欢从“人”的因素出发。除自己大量系统地阅读很多中外论文外,他抓住一切机会“缠”着导师讨论研究内容,而且主动联系课题组已经毕业的做相关方向的师兄师姐,向他们求经取道。最终白志亮把研究方向定在了超声相控阵无损检测中的高维数据压缩算法上。为了完成目标,做实验、读论文、学算法,白志亮度过了一年多“三点一线”的生活。

天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评比现场
“我是幸运的,第一篇文章竟然没有被拒稿”, 白志亮还记得自己当时的忐忑和不安。这种幸运来源于他的严谨。截至目前,他以第一作者在工程检测领域SCI顶级期刊《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NDT&E International》等发表论文3篇,在《声学学报》等一流EI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以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此外,他还受邀担任了《Lab on a Chip》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国际一流期刊审稿人。这些成绩的背后,用他的话来说,是“每天晚上最后一个走出实验室时内心的满足与充盈。”持之以恒的付出让他成为2017年所在专业年级最低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他也同时获评天津市王克昌特等奖学金、天津大学最高学生荣誉——优秀学生标兵第一名。在评选现场,他这样诠释读博士以来最深的感触:“博士研究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坚持不懈做好祖国创新驱动巨轮的一颗螺丝钉,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冠以天津大学的名义,是我作为一名博士所能讲的最好的天大故事。”

美国百人会活动
天大求学7年,白志亮多次代表学校参与对外交流,在世界舞台上做好了天大文化的传播者和天大品格的践行者。2016年10月,他获评“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在全国16所顶尖高校32名获奖人中排名第9,连续两年受邀出席“英才奖”庆典和圆桌论坛,代表中国青年发声时代正能量。2017年11月,他受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全额资助,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中英工程博士论坛,与来自英国顶尖高校博士生研讨工程领域的创新与未来。这些对外交流的经历让他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青年的故事,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国青年的自信。
2018年4月,经过层层选拔,他入选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赴耶鲁大学进行为期2年的博士联合培养,在Rong Fan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单细胞组学技术及其在肿瘤CAR-T细胞免疫疗法中的应用”研究。作为目前抗癌领域全世界都在争夺的技术战略高地,CAR-T疗法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白志亮所在的团队研发的IsoCode单细胞分析芯片被生命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杂志《The Scientist》评为2017全球十大医疗发明之首。目前,他们正与美国科学院院士、CAR-T免疫疗法先驱Carl June教授的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立志用先进的单细胞分析技术为肿瘤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精准诊断。
谈及他目前所从事的研究,白志亮说:“我是个工科生,之前没有医学免疫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我深知自己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相信过去的积累会让我有自信走下去,也走得更远。”
“两年后学成归来,我希望将自身成长融入到‘精准医疗’国家战略中,为攻克癌症这一世界难题贡献我们中国青年学者的智慧。”这是他的期许,更是他在科研上执着创新、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对他来说,创新是奔着“世界一流”,创新是为着“兴学强国”,他相信“创新”就是每一个青年科研人踵武赓续的家国情怀。
学霸中的“勤务员”
——平凡坚守 脚踏实地勇担当
除了党建和科研,白志亮在学生工作的很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是一位“全能博士”。他把每个不同的角色比作一个扇形,“有机会要深入尝试更多工作,更多的扇形会让自己的思维越来越像一个圆,越来越完整。”在天津大学求学的8年中,他先后担任了15个学生团队组织总负责人,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和坚守践行着他的青春信仰。

一任校长助理,他深度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列席校长办公会,跳出学生视角审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参与接待多所高校来访,协助党办校办组织开展“学科改革”和“文化建设”两项调研,助力学校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二年创新导师,他自2015年起担任天津大学首个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九安创新实验室总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立项、学员培养、经费管理。2年来,该实验室累计拉动校友企业投资108万元、培养学生121名,主办了2015“全国大学生智能生活创新创意大赛”,学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励30余项。
三次带队实践调研,他所在的实践队三次获评“天津市优秀社会实践队”。2012年,他带队赴河北涞源开展志愿支教、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三农”政策落实情况调研等多项活动,建立起长期实践基地,至今已连续6年派出支教团,累计参与支教总人数达112人。2014年,他带队赴苏州、杭州,走进政府机关、普通民宅等开展“基于相同发展模式下城市发展差异”的社会调研,调研报告受到当地旅游部门的高度肯定。2015年,他带队赴辽宁、哈尔滨等地参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以“重温历史,勿忘国耻”为主题开展实践调查,探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及宣传新思路。
四年本科班长,他在最小的岗位上做着最细微的工作,服务班级同学。他带领班级先后获评“天津市先进集体”“天津市先进团支部”连续3年“天津大学先进集体”连续2年“天津大学五四红旗示范团支部标兵”。所在班级走出了“全国物联网大赛特等奖”“天津市感动校园人物”2名“天大十佳杰出青年”“机器人大赛冠军”等大批优秀青年代表。毕业时全班32人中8人被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20人保送考取国内“985工程”高校及重点科研院所研究生,4人入职重点国企,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牛班级”。他的事迹被人民网、凤凰网等10余家媒体报道,被称为“中国好班长”。
从大二作为年级最低的学员入选天大青年政治领袖培训“含英班”一期,到担任校社研会副主席、学生党校顾问,再到当选学院首位学生团委副书记,大学期间,他“身兼数职”,将忙碌的身影留在了党团建设、学术论坛、招生就业、校友服务、科技比赛、实验室管理、试点学院改革等多个方面。“总有人告诉我们,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但时光宝贵,我更愿意选择年少出发,归来无需半生”,当被问到为何如此“拼”时,白志亮如是说道。敢于尝试,实事求是,白志亮把自己的青春过得别样精彩。
乘时代春风跟党走,逐青春梦想永争先。在这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全能博士”白志亮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担当,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用实干担起青年责任,用创新书写家国情怀。(校报编辑部供稿)
(编辑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