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统战部 供稿)6月28日上午,天津大学召开留学归国学者学习心得线上交流会,共同学习讨论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约20名名留学归国学者参加了此次交流学习。
会议初始,统战部副部长王莹与老师们共同重温了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报告回顾了天津过去五年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大家备受鼓舞和振奋,纷纷表示回国后见证了天津市的快速发展,今后要继续立足本岗、科技创新,凝聚共识,为推动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天津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化工学院教授杨全红表示再次学习后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他着重谈了李鸿忠书记报告里提到的“大力实施制造业历史战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内容,他表示“科技创新高地”和“制造业立市”两大战略互为支撑、互相驱动,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时代使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普及科学精神,立足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为将天津建设为崇尚科学、创新驱动、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强市,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努力奋斗!
天津市欧美同学会理事、智算学部教授陶文源谈到天津市、天津大学的发展应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提出要全力建设人才强市,全方面引进优秀人才,坚持天下才天津用;同时,天津大学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加盟,也要打造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创新团队。希望留学归国学者不负嘱托,为天津市、天津大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津市知联会理事、建工学院教授夏开文表示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一直以来也积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和历史;他谈到我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形势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呼吁广大知识分子与科研人员思考对策,发挥更好的参政议政职责,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天津市欧美同学会理事、药学院教授陈瑞冰在学习中深受鼓舞。她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勇于承担任务,把自身发展目标更好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永攀科技高峰。同时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会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不断提升参政议政能力,结合自身专业为天津发展做好建言献策的工作,在把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材料学院青年教师邓云峰主要从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他表示作为一名党员,一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青年科学工作者要激情奋斗,瞄准科技前沿,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把科学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国家难题。二是应注重教学,传递知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作为留学归国人员要注重文化交流,展现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
自动化学院教师汪清和任群关注天津城市建设。汪清表示无论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自身的工作方面都要跟上天津市的发展步伐;在引导学生立大志上还要下大功夫,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要加强励志和思政方面的建设,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任群是一名土身土长的天津人,她谈到自己亲身经历着天津的不断发展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带来的发展红利。她感到天津在经济改革、生态治理、社区服务、学校建设等方面都展现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局面,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她希望未来能充分发挥归国人员的智慧和潜能,发展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集群,为本科教育提供进阶化的服务。珍惜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为学校、家乡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做一个敢想、敢为、敢担当的青年教师。
化工学院教师杨春鹏、吴士超和陶莹学习党代会精神后深受鼓舞。杨春鹏表示作为高校教师,要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科研工作上把党代会精神落实到行动上,扎实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以实际行动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吴士超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学习领会党代会提出的发展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找准党代会的精神与自身工作的结合点,使自己的工作与天津市的发展格局更好的融合。陶莹围绕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她表示现在同学们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今后还要继续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文学院青年教师郝志琴和魏琳分别着重分享了报告里多次谈到的“坚”字和“特色化”。郝志琴表示“坚”字意味着不动摇不改变,党始终坚持不懈地带领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在坚定信念的基础上,坚持立德树人,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充实自己,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断进步,提升自我。魏琳谈到毛泽东思想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郭海霞聚焦于学生培养谈了自己的心得。她表示身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做科研,也要坚定不移的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路大步前行,大力开展课程思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编辑 焦德芳 张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