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大学“奔赴山海”社会实践队聚焦大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深入运河沿线城乡,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守护千年流动遗产。

2025年7月上旬,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实践队先后走访江苏兴化、无锡,河北沧州、北京通州等8座运河城市。队员们实地调研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感受世界文化遗产风貌;考察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文旅+生态”的湿地旅游模式;走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千垛镇东罗村“垛田”地貌,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生态保护与发展经验。通过与管理者、从业者、村民及游客的广泛交流,团队深入了解了运河沿线“文旅+非遗”、“文旅+农业遗产”等特色融合模式的现状与发展空间。

基于实地调研成果,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设计开发了“山小海”运河特色IP形象及系列文创产品,探索以年轻化载体激活地方文旅潜能。团队与北京市通州文旅局、山东临清市文旅局、江苏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开展座谈,就运河主题音乐节、情景剧开发、文创产品合作等议题进行探讨,为地方文旅发展提供青年视角的建议。

实践队特别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先后与10位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传统技艺的魅力、传承现状及其融入文旅发展的可能性,积极为守护运河千年文脉建言献策。
为推动大运河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团队深入运河核心区域,挖掘“运河人”精神、“运河事”历史和“运河物”文化内涵,着力构建三大数字资源库:一是汇集杂技、武术、剪纸等文化瑰宝的“非遗故事库”,以生动案例阐释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二是制作以高质量纪录片、传承人口述实录等为主的视频资源,动态记录非遗技艺及其传承故事;三是整合运河沿线博物馆、展示馆资源,依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技术支持,建设系统化的“运河思政数字资源库”,服务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
为提升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大运河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实践队将调研成果系统转化,深入河北玉田县、天津津南海棠街道等地,建立支教宣讲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与科普”系列宣讲活动。同时,积极联合其他高校及社会组织,持续完善运河主题课程资源库,为拓宽青少年视野、培育未来运河守护者贡献力量。

“我生在运河边,对运河有深厚的感情。从学习运河文化到成为它的讲述者和传播者,用多元方式讲好运河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保护,这是我的理想。”实践队队长、建筑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迟学君道出了队员们的心声。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是时代赋予青年学子的课题。作为天津大学及建筑工程学院的重点实践团队,“奔赴山海”实践队自成立以来,足迹已遍布运河沿线15座城市,访谈非遗传承人10位,形成调研与资政报告30余万字,开展科普宣讲13场,设计开发文创产品10余种。他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运河,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持续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努力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