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动建的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项目位于福州市长乐滨海新城,一期工程为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一期项目第1标段(宿舍楼)目前已完成地下室结构施工,进入地上主体建设阶段。
7月16日,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实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万米深渊观测科学考察团队顺利返航,在此次综合科考中,我国深海水下滑翔机下潜观测深度达到10619米,再破世界纪录!
天津大学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针对“膜分离法捕集二氧化碳” 日前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发新型混合基质膜制备技术,该技术制备的膜材料具备优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关成果已作为国际权威期刊《温室气体:科学与技术》封面文章发表。
昨天(7月16日)下午,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实施的水下滑翔机——万米深渊观测科学考察团队顺利返航。
日前,天津大学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针对“膜分离法捕集二氧化碳”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发新型混合基质膜制备技术,该技术制备的膜材料具备优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关成果已作为国际权威期刊《温室气体:科学与技术》封面文章发表。
日前,天津大学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针对“膜分离法捕集二氧化碳”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发新型混合基质膜制备技术,该技术制备的膜材料具备优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关成果已作为国际权威期刊《温室气体:科学与技术》封面文章发表。
日前,天津大学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针对“膜分离法捕集二氧化碳”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发出新型混合基质膜制备技术,该技术制备的膜材料具备优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时值年中,《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天津调研了解到,当地通过“云招聘”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东西协作将就业与扶贫良性结合,通过“就业红娘”牵线破题困难群众就业难题,保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从“面对面”到“屏对屏” 高校拓宽就业渠道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毕业生马占川在甘肃省白银市的家中,对远程面试官进行自我介绍,交流求职意向。
本刊记者专访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
科研助理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最近有点“火”。6月1日,科技部官网发布《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寻求更为廉价且使用简便的生物成像荧光分子。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齐崴教授、王跃飞博士团队近年来开展新型仿生荧光多肽的研究工作,其关于“彩虹色仿生荧光多肽纳米颗粒”的研究成果,近日作为天大独立通讯完成的前沿研究性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高水平期刊《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上。
近日,天津大学举办2020年招生政策发布会,为全国高三学子和家长第一时间解读“今年天大怎么招”。以此为标志,天津大学全面启动2020年高考招生宣传工作。
美国化学会(ACS)“Weekly PressPac”专栏近日报道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齐崴教授、王跃飞博士团队关于“彩虹色仿生荧光多肽纳米颗粒”的研究工作。该专栏每周从ACS旗下所有67种期刊中选择3-4篇最新发表的论文(cutting-edge chemistry research)并专题推送,论文的成果,在生物成像与检测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7月8日,美国化学会(ACS)对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齐崴、博士王跃飞团队关于“彩虹色仿生荧光多肽纳米颗粒”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报道与新闻推送。该学会每周从ACS旗下所有67种期刊中选择3-4篇最新发表的论文进行专题推送,这也是该栏目自2009年网络版刊发以来第一次以主题新闻推送的形式选取报道天津大学独立通讯完成的前沿研究性论文。
日前,天津大学张雷、杨静团队成功研发出“全天候自愈合材料”,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在严寒、深海与强酸碱等极限条件下快速自愈合,有望成为机器人、深海探测器与极端条件下各类高科技设备的“超级电子皮肤”。相关成果已经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