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举行,天津大学“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与器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手术机器人有何优势?研发上突破了哪些难题?对此,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进华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
今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5G+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对偏远地区50多名患者进行了远程手术。而远程手术成功的背后,是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这项关键技术的成功应用的支撑。近日,“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与器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在昨天召开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天津大学王树新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与器械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天津大学 6 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21年4月29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从此,反食品浪费不再仅仅是倡导,有了正式生效的法律。本文论述了制定《反食品浪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重大意义,阐述了制定《反食品浪费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对该法中的主要制度和措施作了学理解释,还对如何珍惜《反食品浪费法》的立法成果、全力推进该法的有效落实提出了建议。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1月3日在北京召开,天津市2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天津大学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人民网天津11月4日电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天津大学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天津市2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
天津大学机械学院舒歌群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内燃机复合循环理论与方法”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也是天津大学首次连续牵头获得自然科学奖。
日前,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本科生战宇在业内权威期刊《合金与化合物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具有优异宽温稳定性的介质材料,该材料不仅可用于5G毫米波器件,还具有应用于6G无线通信器件设计开发的潜力。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天津大学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文|张中祥虽然全国碳市场目前交易规模不大,但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碳价信号,倡导市场化节能减排,已开始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与资产管理。图片/TOCHONG实现“双碳”目标,要求中国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无碳化作出深度调整,需要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上升,未来在风力发电、跨区输电、先进储能、交通领域充电站和加氢站、终端消费电气化、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利用等领域需有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水林教授团队近日在权威国际期刊《物质》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业内率先提出了中药材料学的概念,通过材料学方法将中草药处理成一种纳米级生物功能材料,在根除病毒和细菌病原体的同时,不会导致过度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以达到治疗病毒细菌混合肺炎的目的。
10月27日,天津大学原创大戏《侯德榜》在天津大剧院公演。这部戏讲述了侯德榜回国突破“索尔维制碱法”,创立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及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小化肥工业的感人故事。作为中国化工领域奠基人之一、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教授,他实业救国,科研救国,教育救国的精神在天津大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天津大学原创大戏《侯德榜》是“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入选项目之一。
天津大学为引导广大师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切实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今年9月起,学校食堂改进供餐方式,双校区共计13个食堂全面推行小份菜窗口售卖模式。